相比其他环保公司动辄千亿、万亿的宏伟愿景,最近几年,中环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环水务)在业务扩张上的步伐则显得克制与谨慎。其水务处理规模每年以约50万吨的速度稳步增长,年增长幅度约在5%左右,同时效益也稳定增长。
“很多项目企业能拿到手,但实际上吃不下。” 中环水务董事长王堤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 根源在于项目的资产质量太差,中环水务因此放弃了很多项目,事实证明,拿下项目的企业也很难从中盈利。”
近年来,中环水务的扩张不疾不徐,在项目选择和扩张速度之间找到了较好的平衡点,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第三方数据显示,2018年中环水务处理总规模达到1034万吨/日,在全国水务行业十大影响力企业中位列第5名。
拿得下更要吃得下
在王堤看来,目前整个水务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资产质量问题。王堤告诉《英才》记者,北京、上海、苏州、重庆等财政稳定,规模可观的发达城市的水务市场早已被各自区域内的特许经营者瓜分殆尽,只有部分三、四线城市仍然存在市场机遇,但这些城市的项目相对规模较小,且质量参差不齐。因而水务企业在业务扩张时首先面临市场环境的巨大掣肘。
此外,2015年水十条政策的出台又使得水务企业的经营压力大增。新政策对于项目的水质要求大大提升,随着各地政府的相应政策陆续出台,各地的水务项目也逐渐进行提标改造,而在地方财政趋紧的情况下,水质提升的成本压力主要由水务企业来承担。
对此王堤坦言,“在优质水务资产已经接近瓜分殆尽的情况下,很多水务项目单体往往规模较小,在环保要求提升之后很难做到达标。” 即使对于中环水务来说,面对水十条的高质量要求,仍然存在不小的压力。王堤告诉《英才》记者,“每一次项目的提标改造对于中环水务来说,都是利润下降的过程。”
在此背景下,中环水务对于规模的扩张持有十分谨慎的态度。王堤认为,水务企业通过加杠杆、并购、拿项目要达到千亿的规模实际上很容易,但项目能够实现质量达标和盈利才是关键,因而对收购的水务项目有着严格的风险评估要求。王堤举例称,“ 中环水务曾计划收购一个十万吨的供水项目,收购已经进行了三年,由于这个项目还有问题未处理完成,因此收购迟迟未完成。”
融资方式上,中环水务也保持了一贯的稳健和谨慎。水务属于重资产投入的公用事业,能够创造稳定的现金流,但在建设阶段也占用了企业的大量资金,一定程度限制了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在此背景下,许多从事公用事业的企业选择通过资产证券化和PPP的方式来提高整体的周转效率和发展速度。
但这种做法也隐含着一定风险。特别在2018年PPP政策忽然收紧的情况下,举债的项目被冰冻或者被提前终止,不少依赖PPP项目扩张的企业陷入困境,甚至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中环水务则多年来一直保持以BOT特许经营的模式为主。“目前,中环水务的负债率在40%左右,以当前的扩张速度和负债程度并不需要采取资产证券化的手段。”王堤告诉《英才》记者,“中环水务对PPP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很少涉足,即使涉足也一定会选择有严格支付保证的项目。”
针对当下环保产业的投资热潮与发展趋势,王堤表示,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来看,环保产业确实是未来市场的巨大需求,但能否赚到钱仍然是一个大问题,环保产业本身的利润率不高,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投入,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和专业的管理。
整合上市
中国节能是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中环水务作为中节能环保集团旗下水务板块的旗舰企业多年以来一直坚持规模化成长与盈利能力提升并举,不断改善资产质量,已经连续15年被评为“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截至2018年底,中环水务拥有子公司近40家,日处理规模1034万吨,公司资产规模近120亿元人民币。
一直以来,水务行业的污染问题常常见诸报端,在影响居民健康的同时,往往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中环水务作为央企的品牌美誉度是其重要的竞争优势。”王堤表示,“作为央企,中环水务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和服务提升方面都投入更多资源和成本,同时也受到国务院国资委的监督。”
作为央企的特殊地位和信誉,中环水务很容易获得甲方的认可。而这种美誉和认可又同时推动了与地方政府的进一步合作。最近的长江大保护就是与中环水务合作。据悉,中节能环保集团将作为长江大保护的污染治理主体平台。其中水治理的部分由中环水务负责。“整个沿江126个地市我们已经调研过80多个了,现在正在梳理各个地方的项目需求。”王堤告诉《英才》记者。未来,长江大保护项目将会为中环水务贡献十分可观的业务增量。
目前,中环水务正在谋求上市。中环水务将整合中节能环保集团旗下另一家水务公司中节能水务发展有限公司。与中环水务相比,水务发展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市政水,还包括工业废水、农村水污染、流域治理等领域。
“下一步中环水务的发展将是区域化和市场并购并举的发展思路”,王堤告诉《英才》记者,“上市之后,并购可能成为中环水务扩张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