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 unit
千亿公司

龙头房企的香港镜像

文|本刊记者 杨旭然 日期: 2019-01-16 浏览次数: 167

香港是大陆的一面镜子,地产领域尤其如此。

上世纪50年代,香港人口翻倍增长,吸引大量资本涌入香港房地产市场,到1958年,全市场供过于求,最终导致地价、房价下跌了70%;

1965年春天,香港爆发银行信用危机,大量地产公司倒闭,整个行业陷入危机之中,并且持续了四五年之久;

1974年,刚刚从上一轮危机中复苏没多久的香港楼市,又遭遇了世界经济史中最严重的一次石油危机,这次危机导致香港股市暴跌,进而引发房地产市场的全面调整,下跌40%左右;

1982-1983年,香港市场再度全面崩溃,楼价比1981年下跌了60%,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以及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

上世纪90年代,“东方之珠”的鼎盛时期,那个令无数国人魂牵梦绕的摩登都市,国际游资和各路炒家蜂拥而至,使香港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严重脱离了当地居民的购买能力。在香港回归之前,1997年房价相比1985年时涨价10倍左右,泡沫最终在回归的歌声中破灭。到2003年几年的时间里,香港地价、房价累计下跌超过70%。

在港岛百年发展历程中,累计发生的地产危机大大小小不计其数,这也是目前中国人最担心的风险之一。但除了2008年,大多数人尚未真正经历过房价巨幅下跌的痛苦。

发生在香港的这一次次腰斩,几乎是人们能够想到最惨痛的局面。但穿透这些残忍而真实的历史现实,我们能够发现一系列熟悉的名字,经历多次周期轮回,直到今天仍然活跃在香港乃至全中国的地产行业之中:长和、新鸿基、恒基、新世界、九龙仓。

不论香港地产市场行情如何巨幅波动,这些千亿港币级别的龙头房企仍然屹立不倒。送走了一轮又一轮的小地产商和炒房客之后,他们的传奇经历仍在延续。


“四大家族”盈利爆棚

截至2018年12月15日收盘,香港最大的开发商、以房地产为核心业务的长和实业(00001.HK)市值3053.95亿港元,新鸿基地产(00016.HK)市值3288.10亿港元,恒基地产(00012.HK)1757.39亿港元,新世界发展(00017.HK)1097.52亿港元。如果有投资者在1988年底买入这些公司的股票,都可以获得10倍左右的收益。

有香港“四大家族”之称的地产巨头,绝大多数业务都停留在香港市场,内地虽然有所布局,但在营收、利润方面,相比内地行业龙头都有不小的差距。

但如果从利润、市值等多种角度观察,可以发现,这些香港地产龙头的盈利能力、多年来的市场表现,甚至要强过坐拥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庞大市场的内地房企。

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是大陆的一面镜子。之所以这样说,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大陆房产市场几乎完全照搬的香港模式,从土地的公有制,到土地拍卖的政府拍卖制度,到预售制度、按揭制度,大陆市场几乎完全“照猫画虎”,创造出了一个源于香港、数百倍于香港的庞大市场。

经过20多年的模仿、发展、创新,大陆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几次波折,也产生了自己规模庞大的龙头企业,包括万科、恒大、碧桂园、保利在内的大型企业,占据了行业内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坐拥如此之大的地产市场,享受20年房价上涨的红利,内地龙头房企的市场表现,相对“四大家族”却仍有差异。截至12月15日收盘,市值最高者中国恒大(03333.HK)3261.9亿港元,万科(000002.SZ)3102亿港元,碧桂园(02007.SZ)2073.6亿港元,融创中国(01918.HK)1202.57亿港元。

虽然这些企业的市值超过了新世界、超过了九龙仓,恒大甚至一度超越了长和、新鸿基,但以整个中国大陆的庞大市场来衡量,这仍然是一个谈不上庞大的数字,因为长和、新鸿基几乎以一岛市场的利润与市值,便能够抗衡任何一家大陆地产龙头。

香港这面镜子背后,是大陆仍显稚嫩的地产市场。

周期的轮回,让数以千计的香港地产商离开市场,让长和、新鸿基们由小变大,由弱到强。每一次行情腰斩之后,他们都能找到更好的发展机遇。到今天,甚至新世界和九龙仓也显露疲态,五大龙头正在向三大巨头的局面转变。

而恒大、碧桂园和万科,在大陆庞大市场需求的支撑下,几乎没有面对过周期考验。他们更加擅长的是和各种央企、小型民企激烈竞争,在一轮一轮的竞拍中尽可能拿地,再用最快的周转速度筑成房屋,迅速回笼资金,以避免更加高额的财务成本。

在这种局面下,大陆地产企业的盈利能力,始终无法和香港同行相提并论。


最后挑战

2017年,长和营业总收入2485.15亿港元,其中归母净利润351亿港元,销售毛利率52.57%;新鸿基地产2017财年获得782.07亿港元的营业收入,带来了417.82亿港元的净利润,销售毛利率48.91%;恒基地产毛利率47.96%,新世界发展则为33.88%。

而坐拥更加庞大营业收入的大陆房产企业,在盈利能力的表现方面则要逊色得多:中国恒大营业总收入3724.89亿港元,但归母净利润384.11亿港元,毛利率36.09%,净利率更是只有11.90%;

碧桂园营业总收入2728.25亿港元,毛利率从2013年的30.26%,下降到2017年的25.91%,净利率则是从2013年的14.11%下降至目前的12.61%;

毛利率最高的万科,也只有34.10%,保利地产凭借着超低的融资成本,也才在2017年把毛利率做到31.05%。

毛利率直接反应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全行业的竞争环境,显然大陆地产市场的竞争强度远远超过香港。盈利能力上的差异,导致坐拥庞大市场的大陆龙头房企,在市值表现上只能和香港地产龙头保持同一水准。

能够以更低的竞争强度占据高地价、高房价的香港房地产市场,让“四大家族”收获到了令大陆同行艳羡的盈利能力,同时也给这些外表光鲜、内心焦虑,极度渴望利润的大陆地产龙头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只有进一步提升行业的集中度,才能够有机会降低行业的竞争强度,进而在更低的竞争环境下,收获更高的毛利率、更强的盈利能力。

国内房企虽尚未经历过大幅度的房价暴跌,但中小型企业遭遇的两个致命因素打击,也足以让其退出市场:地价过高、融资渠道收窄和财务成本高企。

曾经的地产商可以轻松的通过抵押地产,在金融机构处获得融资,催生出无数小型地产商,但如今这些野蛮生长的中小企业正在高地价的冲击下退潮。当一幅地价可以超过一家企业的全部身家,很显然这生意就没法做了。更何况,想借钱买地都变成了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

2012年以来,随着房价的波动上涨,地产行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然而和香港市场仍然有着极大的差距。1950年代,港岛区区一隅,地产商的总数量就有500-600家之多。但在2016年,最大的四家地产商就已经占据了行业33%的市场份额。

大陆房地产市场价格当然不可能涨到香港的程度,那么龙头房企想要获得更高利润,便更加有赖于产业集中度继续提升。维持高位的房价、紧张的资金供给,仍在推动这个趋势不断向前。

但仅仅依靠这两点来出清中小房企显然不够。迄今为止,大陆地产市场仍然没有经历过大规模周期下行的洗礼。而这正是香港、美国市场地产龙头之所以成为龙头的基础,是他们历经多年发展,最宝贵的经验财富。

对于恒大、万科和碧桂园们来说,只有在战胜那些最残酷、最严苛环境的挑战之后,才能最终淘汰更多对手,将盈利能力提升至香港老前辈的水平。


表象背后

美国房地产专家霍伊特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发现,在他所调查的103年地产行业的波动变化过程中,从繁荣到衰落的起落一共经历了5-6次,也就是说,大约每20年,地产行业就会经历一次比较完整的轮回。

20年并非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数字,各个行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只有很少的企业能够多次战胜并且利用这种行业波动的规律。

最终的结果,就是每一次产业由繁荣到衰退的轮回,都会导致更多的企业退出市场,产业集中度波动式提升。这个规律不仅体现在香港和大陆的房地产行业,还体现在绝大部分行业的发展历程当中。

曾经的航空公司被巴菲特视为不值得投资行业的典型,从1979-2010年,激烈的竞争让美国航空业净亏损518亿美元。而从2011-2016年,全行业转而盈利594亿美元,在这期间航空产业格局大变,企业数量从几十家降低到八九家,再整合为4家。

目前巴菲特已持有相当数量的航空股股票,并仍在不断增持。能够让巴菲特改变主意并且赚取超额利润的原因,正是美国航空产业不断提升的产业集中度,和随之而来的盈利提升。

在中国市场中,家电则是另一个历经多轮周期,从过剩走向集中的典范。海尔、美的、格力在家电行业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战胜了成百上千的竞争对手,最终成长为千亿级行业寡头。

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创造财富的过程。2013年,美国私募巨头KKR斥资34亿元投资青岛海尔,到2018年5月,KKR分三轮套现共计50亿元,最终这笔投资的累计浮赢超过80亿元。

这笔投资的主角、KKR的创始人之一亨利·贾维斯曾经说,如果对投资做个比喻,它不应该是拍摄一张照片,而是一部电影。因为它不是短线的,你必须要考虑企业会如何持续发展。

对于投资人来说幸运的是,和好莱坞大片的情节一样,不论是航空产业、家电公司,还是香港、中国大陆的地产行业,其发展进程都并非毫无章法,而是在千变万化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清晰明确的模式规律。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