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来都是既烧钱,又不缺少话题的行业,曾经是大佬们的流行“玩具”,现在又是大企业们争先恐后投资的产业。
二者的区别有多大?有人说,前者是豪掷万金博开心,后者是跑马圈地抢市场。眼下,又有人为圈占行业资源,掷出了大手笔。
2006年1月12日,万达集团宣布以不超过35亿美元(约合230亿元人民币)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这是迄今为止,国内企业在海外最大的一桩文化类并购。不过,据说这也只是一个底数,如果合作愉快,万达集团不排除追加投资、增持股份的可能性。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毫不掩饰自己在电影产业中的野心:“万达早在电影产业低潮时期就已经布局,如今做得很不错,同比去年(2014年)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这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增加。因为中国电影产业未来有七八年,甚至更长的黄金周期。万达到了应该分享行业增长的时候,所以需要更多的收购、并购。”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互联网BAT三大巨头也早相继进入影视行业,各类大举并购与投资,也曾一度成为热点新闻。
不过,大家都来抢,电影这块蛋糕还够分吗?
千亿票房的大蛋糕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电影总票房达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其中,国产片票房数达271.36亿,占总票房61.58%,较2014年增长68%。
在整个行业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个中企业给出的数字相当漂亮。万达2015年度工作报告显示:万达院线收入80亿元,同比增长49.9%;后来者乐视影业也在近几年内创造总票房超 60 亿元的佳绩。
在资本市场,影视概念股更早已是块香饽饽:中南重工(002445.SZ)定增10亿元收购大唐辉煌,游族网络(002174.SZ)买下热销小说《三体》的电影版权……近两年,只要和影视沾上边,不管是文化行业的内部整合,还是产业链上下游,甚至不同行业间的跨界并购,总能给企业带来市值上的提升。有投资人认为,要说投资热度,现在排在第一位的是互联网,第二位就是影视文化。
浙江观鉴影业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华开天在采访中向《英才》记者直言:“中国富豪榜上的前六位都在投电影,这无疑对普通人有了示范效应。另外,影视产业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的建设。电影院从一、二线城市蔓延到三、四线城市,甚至县级城市影院全覆盖也已基本实现。电影院的完备,也培养了大部分居民形成了观影的习惯,这就给整个电影的发展铺设了快速发展的销售渠道。而且国民收入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实体经济放缓,传统行业,已经难已获得高增长,一些传统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想通过进入影视行业实现快速转型。”
的确,政策利好是嗅觉灵敏的投资者最大的投资理由之一。“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战略性产业高度,自2000年至今,国家相继出台了100多部文化产业相关的配套扶持政策、法规、文件等。有政策,有热钱,有需求,电影产业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有行业专家预测,到“十三五”末,中国电影年票房将达1000亿元。
这么大块蛋糕,难怪影视圈内外的人都想来挖上一勺。从大小明星到天使投资、VC、PE到IPO,有钱的用钱,有名的用名,人人都想参与其中。甚至一贯保守的银行,也有的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相关部门。如果说现在中国影视业已经进入“疯狂时代”,似乎也不夸张。
烧钱的行业已经不差钱,并且俨然成了闪闪发光的金矿,但 “钱”真得那么好捡吗?
有钱可否任性
据统计,2015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686部,全年票房过亿影片共计81部,其中国产影片47部。但在数字背后,真正院线上映,且票房与口碑成正比的影片并不多。
华开天告诉《英才》记者,作为影视行业从业者,能令他觉得满意的国产电影也并不多。“虽然在主流上大家都愿意做好电影,但因为没有电影分级制以及艺术院线的细分,加之观众的观景趣味成熟度不同,想在口碑和票房上双丰收并不容易。而且电影制作周期往往是一两年,观众的口味也可能发生变化,如果一味迎合也有风险”。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实际上,电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产业,并非想象那般简单。市场看似火爆,一年有600多部作品上映,但真正到院线播映的只有200部左右,更多的作品甚至无缘院线排片,而上映的影片中最终能实现盈利的也只有10%左右。
另外,在整个行业内部结构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影院建设同质化;短期内市场在扩大,人才数量和质量却不会等比扩大等。
不过,从积极方面看,问题的背后也带来了机会。华开天强调,也正因为市场不够成熟,中国的电影产业投资都还处于基础阶段,没有向产业链周边延伸,这其中就蕴含了更大的商机。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电影市场收入70%以上的来源还是票房,而国内的票房分账比例基本遵循:电影院51%、投资制作方33%、发行方6%、政府专项资金5%、营业税3%、院线2%,此外还有知名导演、演员等可能会有一部分数量不等的抽成。
也就是说,投资电影基金的回报,基本上是每部影片票房总额乘以30%。所以,尽管资本疯狂地涌入,因为票房为上,回报单一,能取得正向收益的标的很少。绝大多数影片的投资方是在赔钱赚吆喝。
但在美国等电影行业成熟的国家,票房收入只占20%,周边衍生产品的收益高达80%,所以美国可以不断创造出大制作高成本、高品质的电影。而中国电影目前仍然以走低成本博高票房的路线为主。
尝试创新并非没有。阿里影业曾提出一种新玩法,观众一边看电影,一边可以扫码在网上下单购买电影里面植入的广告产品,甚至包括演员们的衣服。有人估算,如果真可以实现,一部电影在票房之外,可能会衍生几万亿的交易额。
但可惜的是,目前这种新玩法还没有得已实现和推广。电影中最多的仍只是简单的广告植入,一部电影热映之后,也就很快失去了绝大部分的商业价值。
有行业专家曾经笑言,想投资电影首先是得有钱,但能用钱解决问题的都不是问题,有战略思维能看透真相,打通投资价值链,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