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长和系”(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最近被不少媒体“围攻”,被指在10余座城市变相囤积土地,延长土地开发周期从6年到10多年不等。
对这种“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现象,不但舆论把炮口指向李嘉诚,过去把李嘉诚当作财神爷膜拜的地方官员,也公开表示将会对囤地大户进行整治。
过去,李嘉诚旗下的企业在内地,走到哪里几乎都是政府争相拉拢的对象。他们的态度,今天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转变呢?“李嘉诚”三个字不再吃香了吗?
的确如此,今天的地方政府官员,对李嘉诚至少有三大“不满意”。
首先,欧洲债务危机导致资产价格下降,李嘉诚旗下和黃大举抄底欧洲,减少内地的投资。这种“撤资西进”的举措,在内地引发各种议论,更令不少地方政府对李嘉诚能否在内地专心投资开发的信心越来越低。
其次,李嘉诚近年在内地开发房地产的步伐一直很慢,不少地方政府正在重新考虑选择其他开发商。相比内地一些开发商的“5、9、12”(拿到地后5个月内开工,9个月后开始卖楼,12个月楼盘现金流已经转为正)的开发节奏,包括李嘉诚在内的香港开发商在程序上普遍都要“慢几拍”,倾向于“精雕细琢”,跟不上内地同行们的速度,也达不到地方政府快速拉动经济的期望。
港资开发商步伐缓慢,有不少自身原因。例如,与内地开发商动辄超过100%的负债率相比,长实在内地业务部分负债率不到5%。在这种稳健的开发思路之下,步伐自然跟不上竞争对手。
最后,随着本地企业逐渐壮大,以及欧美日资金的涌入,不少地方政府对港资早已不再像以往那么青睐。而且,一些新上任的官员对此前与李嘉诚所签的“不平等协议”存有看法,希望取消这种过度优惠的“超国民待遇”,改为以“国民待遇”来规范李嘉诚的投资行为,对“长和系”的一些涉嫌违规的举措开始公事公办起来。
自改革开放以来,官员们深深体会到“房地产经济”所带来的利益,一旦某地成功吸引知名企业开发土地,创造出品牌效益,吸引更多投资。因此,当年各地政府对于李嘉诚这类巨星级人物大抛媚眼,千方百计给予圈地、地价、税收和用工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
不过,地方政府和李嘉诚的设想完全不同。李嘉诚的立场,则是在商言商,“长和系”接受地方政府的“求爱”,主要是为了增加在内地的土地储备量,巩固、壮大自己,这是香港大多数开发商所采取的长线投资、长期储备的发展模式。
其实,李嘉诚储备土地,原本就有一部分目的是赚取巨额的土地溢价。“长和系”在香港一贯的开发模式,就是“第一个进入开发区域,以低价拿地;最后一个开工、销售,以高价卖出”,等到其他开发商将周围配套发展好之后,当初荒凉的区域变成人丁兴旺的闹市,房价大幅上扬,“长和系”就可以稳赚土地溢价。
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和李嘉诚对彼此的认知是错位的,地方政府认为既然向李嘉诚“求爱”成功,双方下一步就应该结婚开花结果。但在李嘉诚看来,双方只是你情我愿的“情人”关系,是否要落地开花,需看双方的共同意愿,和未来的发展情况,而非单方面决定。
财势滔天的李嘉诚,当然要自己来主导土地开发的进度,以攫取最大利益。在这种地方政府要“结婚”,李嘉诚只想当“情人”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求婚”未遂,还赔了夫人又折兵。因此,不但现在对李嘉诚颇有微辞,相信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针对“长和系”囤地的措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