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在全球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美国投行们,为何在香港市场放下了身段,甚至有些卑躬屈膝?
在美国本土,高盛、摩根等美国投行一项IPO的保荐费基本是维持在4%-5%;而在香港,他们却只收1%-2%。
投行的世界没有“慈善”,只有利益。他们动机是:掌控中国资产的定价权。
去年底,从香港市场成功募集232亿元的中国人保(01339.HK)成为全球第四大IPO、近两年来全球保险市场最大IPO、近两年香港市场最大IPO,其由17家投行(7家中国投行、10家国际顶级投行)组成的奢侈承销团更是史无前例,一时风光无限。然而,国内外投行、发行人三者围绕中国人保的定价权,上演的“死亡游戏”却鲜为人知。
曾亲身参与中国人保H股上市的一位中国投行负责人向《英才》记者回忆当时场景:“高盛等国际投行就多次以‘投资者只能在他们划定的价格进场’为由,强势压低发行价。我们知道他们说的不一定是真的,但不妥协,万一国际投资者不认购怎么办?没人愿意承担这个责任。”最后,中国人保选择押宝在中国投行的身上。
“谈不拢,就看哪家投行手里的客户订单多,谁就掌握定价权。好在中国大陆流入香港的资金由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10%,跃升到现在40%。来自国内投资者的大量订单,让中国人保逃脱这次的围剿。”这位投行负责人认为,中国投行在香港市场已经有了和国际顶级投行“叫板”的底气。
即便如此,中国投行还是输多赢少。前不久在香港成功上市的内地某大型金融机构高管还对《英才》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们到了香港市场才知道,定价权是掌握在国际投行的手里,什么都得听人家的。”
继中国人保后,今年5月在香港上市的银河证券再创纪录,保荐商高达21家。一位在香港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投行老人,言语透着无奈:“以后只要是上10亿美元的IPO,基本承销商都在10家以上了,费率还将越来越低,现在很多投行老人都去海外定居,不在投行圈混了。”
如今,中国投行和国际投行在香港市场已经是“有你没我”,中国投行想抢夺资产定价权首先就是要突破国际投行的费率围剿战。
何以通吃
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看起来“挺牛”的汇丰、德意志银行等投行,到了美国马上沦为二、三流券商。在全球范围内,只有高盛、摩根等少数美国投行能“通吃”全球资本市场。
美国投行通吃的资本或许可以说就是低费率。“高盛、摩根等美国投行依靠着本土企业高费率的支持,扛着低费率的大旗,横扫了全球资本市场。”上述投行老人也是一脸的羡慕,在全球,美国经济体量最大、跨国公司最多,这些跨国公司走到哪都跟美国投行打交道,这样美国投行有基本的客户群体。
“中国投行走不出去就是因为没根,缺少一个固定的客户群体。”前述香港投行人士认为,中国投行想成为世界顶级投行,就要在战略上为中国的跨国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作为“过来人”的高盛、摩根等美国投行自然熟知这种发展模式的死穴就是资金链。他们打低费率战就是为了掐断中国投行的“粮道”,使其无力向外“兴兵”。
今年2月初,某大型央企的一个定向增发项目,高盛为了独家发行,费率低的只有0.3%。看似赔本的买卖却是一笔聪明账,“独吃”0.3%的费率怎么也比十几家投行共享1.5%费率好的多。
高盛吃了“独食”,中国投行却要收拾残局。
“最近就有大客户找到我们,说高盛的费率才0.3%,以后咱们都0.3%了啊。”一位中国大型投行负责人气愤的在《英才》记者面前拍起了桌子:“现在很多中国大企业就只信任国际投行,就不带中国投行‘玩’,等中国投行饿死了,定价权都被国际投行垄断了,还不是任人宰割,他们根本没有看清这个局。”
这位投行界人士通过“顶级投行”的财务报表发现,债券的收益远超股票带来的收益,因此,他认为未来中国投行也应该把操作周期短、发行频率高的债市作为“主餐”。毕竟IPO只有一次,企业发债却没有限制。如此多的顶级投行甘愿为一家企业上市服务,也多是为了混一脸熟,以后能在企业债券发行上有更多斩获。
得订单者得天下
投行还有一个原则是:得订单者,得天下。
“国际投资者只认利益,不认投行。”一位在海外工作多年的某位投行负责人表示,“国际投资者都有自己的研究、分析能力,高盛、摩根等美国投行在香港市场毕竟是‘外来的和尚’,国际投资者总想听听本土投行的分析,中国投行有他的稀缺性。”
一位接近中金高层的人士也印证了这点,中金公司以前在香港做IPO项目,从香港拿到的国际投资者订单还不及高盛的一半,随着中金这几年先后在香港、纽约、新加坡、伦敦等地开了办公室。“现在中金公司在香港拿到的国际投资者订单跟高盛在伯仲之间,甚至偶占上风。”
据悉,在今年初,中金公司与摩根、瑞银在香港一起为某上市公司做定向增发,中金公司拿到的国际投资者订单最多,承销费也是拿了大头的40%,其他两家顶级投行分别拿到30%。
把摩根、高盛等顶级投行从“家门口”香港市场“打出去”很难,上述人士也坦言,中国投行想掌握国际资产定价权,至少在香港要和他们平分秋色,接下来中国投行才有实力布局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周边市场,只有这样中国投行对资产定价的话语权才能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