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算是金融行业这热门中的冷门,而我们保险中介,又是冷门中的热门。”谈起正在经营的事业,大童保险销售服务公司副总裁蒋铭咧开嘴笑了。这家成立于2008年的公司,汇聚了一帮在保险行业摸打滚爬十几年的“老人”。
很多人已经瞅准了保险中介这片蓝海,或者说,曾经的蓝海——远远早于保监会三令五申,试图推动保险行业产销分离之前。
“现在的保险市场是二元的,不稳健的。单一的客户是弱势群体,而中介能替客户集体维护权利;中介对保险公司是法人对法人,说话分量会重得多。”蒋铭对《英才》记者这样解释保险中介公司的特殊价值。
问题是,怎么保证中介公司能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地根据客户需要推荐产品,一视同仁对待不同的佣金背后,那些不同的保单?蒋铭认为,这与一个公司的战略定位有关:“看这个公司是追求大格局,还是看重蝇头小利和差价了。”
利润其实是来自保险中介存在的一个优势。一般保险公司自建的销售团队只卖单一一家产品,摊下来成本很高;而中介的一支销售队伍会同时卖很多产品,不但降低了成本,利润来源点也相对丰富。这其实也就是保险中介公司的机会所在。
如果客户的需求是相对简单的,保险公司又从中得到什么?
“保险公司真正的盈利来源,或者说经营基础,是来自续期保费的。”光大永明人寿总经理助理王戈如是说。
银保渠道曾一度受到全国大大小小保险公司疯狂拥趸。这种渠道多卖的是简单产品,期限短的甚至仅有一年。然而时间久了,问题慢慢出现:“年年新单,年年没有续期,这雪球怎么滚下去?资产期限与投资不匹配,一边要投十年,一边只收了一年的保费,还怎么敢投?投资受限了,又拿什么回报保单持有人?”
相比起来,个险、经纪代理业务,量级可能没有银保那么高,但这种渠道一般卖的都是长期型产品,客户缴费期在十年以上,会给公司带来一个稳定的续期保费收入。
“所以,现在大家的关注点又回到了寻找长期价值。”王戈告诉《英才》记者,“这个和各家公司情况有关。最近两年我们还是以银团为主,但今年已经提出‘规模与期缴并重’的概念:既注重规模又注重期缴。”
期缴走的主要是个险和经代渠道,正是王戈分管的两个渠道。在他看来,开设个险渠道的前期投入太大了,要租职场,要招聘相当数量的营销员,还要匹配相当的管理人员。还有内勤培训,相关支持人员,一个都不能少。
一些新开的保险公司甚至已经不再建立个人代理渠道。“你只能去找第三方,让他帮你销售,你做好产品提供商和后续服务商的角色。”
对于垄断型险企,这方面的探索也许只是个实验。然而对于中小保险公司,却是未来必须去考虑的一条路。
保险中介的很多代理人是来自保险公司的销售队伍。因此,在保险中介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要分割的似乎不只是客户资源。
“让这些代理人为整个行业做销售,大家都有饭吃。如果是跑到别家保险公司,那肯定是对手。但代理人来中介,可能还会带动其他代理人卖旧东家的产品。看似是放走了一个,其实说不定收获了很多代理人。”蒋铭解释道。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了20年,有的问题积累到不解决不行了。”这似乎是新老险企、业内学者和监管层的共同心声:恨铁不成钢。
那些有家底的保险公司,虽尚未迫切感受到渠道变革阵痛,但未来优势抑或不复。当个代销售产品必须通过相应资格考试之时,或许保险业格局将迎来一场重新划分。
“作为属于市场的力量,我们得争气点儿,尽快做大,提供一些正能量,会加速保险公司把自己的销售渠道分出来。”蒋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