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跑步,他散步。
A股连“熊”5年,券商同质化带来的“后遗症”开始显现。为挽颓势,2012年,券商们“砸锅卖铁”玩创新,即便是中信证券(600030.SH)这样的券商龙头是投下血本。但山西证券(002500.SZ)却在另辟蹊径——只钟情于收购期货公司。
“外界根本没有看透山西证券的发展战略。”面对投资者的质疑,山西证券董事长张广慧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颇为无奈。
不过,另类的山西证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却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眼球。2012年12月上证指数大涨14.76%,券商板块则上演“2012末日”狂欢,涨幅高达32.03%。山西证券以34%的涨幅站在了平均线以上,最高涨幅更是达到41.84%,券商“龙头”的中信证券涨幅则为29.83%。
仅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似乎区域型券商山西证券更被投资者看好。在与《英才》记者交谈中,同时任山西证券大股东山西国信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张广慧也多次提及“山西国信投资集团要将山西证券打造成为山西的中信证券。”
在券商裁员潮、创新潮的大背景下,作为区域性上市券商,山西证券到底如何实现突围?
砸钱买亏吃?
净利润(2011年)仅1.93亿元的山西证券,为何敢把11.37亿元拍在了收购格林期货上?
业内普遍认为券商唯有“坐实”创新业务才能东山再起,可山西证券却在大手笔布局期货公司。
2011年4月山西证券花费1030万元收购重庆美校所持7.69%大华期货公司股权,由此山西证券全资拥有大华期货,四个月后山西证券再对大华期货增资1.7亿元;2012年10月20日,山西证券公告拟向河南安融地产、郑州热力公司、上海捷胜公司及北京玺萌公司非公开发行1.18亿股,并支付1.68亿元现金,合计11.37亿元购买上述公司持有的格林期货全部股权。
从两家公司财报上来看,短期内山西证券很难“回本”。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大华期货拥有15家营业部,净资产2.77亿元,当年营业收入5770.21万元,同比增加16.9%,净利润为-726.08万元;格林期货拥有营业部17家,2011年营业收入1.84亿元,同比增加14.29%,净利润为4399万元。
山西证券巨额“砸钱”期货公司,似乎让外界看不出逻辑。
“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格林期货(23名)与大华期货(68名)合并后,山西证券的期货业务跻身前20位没有什么问题,但这在山西证券眼里只能算是“前菜”,两家期货公司所拥有的营业部,才是其垂涎已久的“大餐”。
“山西证券未来将把所有的营业部都打造成财富管理中心,营业部将不再只是单一的交易通道。”张广慧还对《英才》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大华期货15家营业部、格林期货17家营业部、山西证券67家营业部,这意味着山西证券未来将至少有99家财富管理中心,而且近乎半数在山西省外。
一位业内人士对《英才》记者分析,打造财富管理中心主要依靠两点:一个是渠道够高效,一个是客户够质量。渠道主要看营业部交易规模以及分布情况;客户主要看客户所托管市值,客户托管证券多少,将体现客户质量。
三家营业部分布图合并后,可以清晰的看出山西证券发展重点为东南重点沿海省市,同时,张广慧目光也投入到了国际市场,“格林期货在香港有一个期货分公司,合并以后山西证券以香港为跳板,为我们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空间。”
裁员“重灾区”
“不创新则亡”是当下券商圈里的不二话题。不过,一面募资搞创新,一面裁员节流,券商的心态也颇有些五味杂陈。
“创新对券商来说如‘引擎’,风控则是‘刹车’,引擎发动过快,刹车系统跟不上,带给券商的就有可能是灾难。唯有引擎和刹车相互制约、相互协助,找到契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业务才有助于券商长久发展。”山西证券副总裁孟有军向《英才》记者做了这样一个比喻。
其实,不难理解券商对于创新的这种微妙心态。近一年来,券商人事“地震”愈发频发,经纪业务部门成为裁员“重灾区”。山西证券收购格林期货后,外界普遍认为,其99家营业部离裁员潮并不远。
但在张广慧看来,券商的裁员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业务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
现在,山西证券以美林证券为标杆,正在寻求营业部的转型——由原来的单一通道市场变成一个综合的财富总体市场。“这需要员工了解理财业务、三板四板等业务,现在山西证券人才显然储备不足。另外,许多县城没有一个营业部,这都是有待开发的广阔市场。”
不过,在外界看来,打造财富管理远不如“落子”股权交易中心见效来得快。国海证券(000750.SZ)等区域型券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已经初战告捷,而山西证券却始终没有动静。
“前几年代办股权转让中心是不赚钱的,券商鲜有关注,但现在柜台交易业务未必不赚钱。”张广慧亦向《英才》记者证实,作为大股东山西国信投资集团正在牵头组建股权交易中心,助力山西证券提升在当地市场的影响力。
文|本刊记者 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