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IPO回报率从最高峰十几倍跌至现在的不足4倍;境外IPO在2010年的平均回报率为8倍,现在则甚至出现了负回报。PE们不得不另寻“出路”了。
“并购基金将取代IPO成为创投退出渠道主流。”10月30日,深创投的集团董事长靳海涛表示。
有“PE工厂”之称的九鼎投资,在做企业IPO方面颇有经验,现在也设立了并购业务部来增加自己退出的渠道。
不仅仅是传统的投资机构,券商公司也想要在并购方面分一杯羹。9月,中信并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登记成立,作为首只券商系并购基金,其总募资金额设定在了100亿元。除中信证券外,海通、光大、广发证券等券商也在并购基金中欲有所作为。
并购基金是目前欧美成熟金融市场私募股权基金的主流模式。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9000家PE管理且运营超过1.9万亿美元资产,其中并购基金占63%。
虽然开展并购业务的呼声在国内投资界被喊了多年,但是却始终没有大规模的落地生根。是什么原因让投资人觉得并购基金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什么样的投资机构能够成为未来并购行业的操盘者?
审核松绑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境内外IPO数量为185家,同比2011年下降了36%,与2010年相比更是跌落了42%。来自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也意味着靠IPO方式退出的投资机构们正在经历一场寒冬。
除了IPO回报率的大幅下降外,境内IPO融资规模也从2011年的2800亿元降至目前的1000亿元,境外IPO融资额从去年1200亿元到目前300亿元。
10月,仅6家中国企业完成IPO,合计融资约10.23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1.7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10月IPO个数同比下降50%,融资规模同比下降79.7%。IPO数量降至深圳创业板开闸前的水平,市场已经临近冰点。
“原来二级市场市盈率太高,使得通过IPO投资回报率太大。导致千军万马都想通过IPO退出。”中信建投投资银行总监李旭东对《英才》记者表示。
与IPO退出相比,并购交易完成后即可实现退出,且对企业的发展规模、财务业绩连续表现、企业类型等方面无特别限制。
普华永道并购部合伙人陈志坚亦对《英才》记者表示,“实现并购退出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已经成为了更现实的选择。而在经济放缓的大前提下,买家与卖家更容易达成一致。”
过去三年沪深两市全年募资总额分别为5053亿元、9515亿元、7848亿元。一些上市公司在并购方面一直有着强烈的诉求。
硅谷天堂今年4月以2.8亿元人民币购得奥地利公司斯太尔,完成交割后旋即以5亿元人民币转手卖给上市公司博盈投资(000760.SZ)。
“现在政策也比较鼓励围绕上市公司进行产业整合,实现并购重组。”在李旭东看来,通过并购退出,未来会成为市场“主旋律”。
9月27日,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主任欧阳泽华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逐步取消并购重组行政许可事项,目前超过2/3的并购重组交易无须审核,仅履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程序即可。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审核松绑,提升了上市公司进行并购交易的效率。
扩张最快的方式
中国并购市场的潜力在被逐渐释放。
据汤森路透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企业参与的并购总金额已达1542亿美元,共计2492项并购,较2011年同期的1414亿美元上升9.1%;其中国内并购占所有中国并购市场金额的60%,共1803项交易,总交易额925亿美元。
并购市场的趋热和并购环境的放松,也催生了并购基金和并购投资成为趋势。2008年至今中国市场本土机构已设立并购基金21只,披露募集总额为43.71亿美元,其中仅2012年1-8月,完成募资9.25亿美元,如剔除2010年弘毅人民币基金100亿元超大募集案例,2012年本土并购基金将录得历史最高募资水平。
以做兼并收购顾问服务的投资银行华利安中国区总裁陈为民告诉《英才》记者:“现在国内外资本市场都比较低迷,因此会有很多重组、并购的机会”。
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已完成交易案例620起,其中披露交易金额的案例520起,共2059亿元,案例平均并购金额3.96亿元;另有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并购市场交易完成的案例数中,制造业、能源及矿业、IT的并购案例数以97、86和56起,分别占并购案例总数量的16%、14%和9%,位居前三。
陈志坚认为,制造业、消费品等行业的竞争将愈发激烈,这些行业所面临的整合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并购机会。
并购市场的活跃也来源于产业升级带来的需求。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各细分领域诞生了一批新的龙头企业,而并购是其规模扩张和成长最快的方式。
但启明创投董事总经理甘剑平告诉《英才》记者,“中国大多数的企业家是不相信能够通过并购来发展自己企业的”。
外资PE巨鳄动作不断
相比KKR、黑石等外资PE巨鳄而言,凯雷在中国资本市场一直表现活跃,尤其并购方面动作不断。有消息称,凯雷今年正在募集第三个亚洲并购基金。
“内资PE”现在也有几家投资机构在并购方面做的风生水起。2012年,弘毅投资成立跨境收购项目团队,专职负责投资海外项目。而如中信产业基金、渤海产业基金、航空产业基金等产业并购基金在近几年也发展相当迅速。
普维投资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孙涛对《英才》记者表示:“专业化的投资机构更适合去做并购业务”。
相比于IPO业务,从事并购业务的投资机构需要积累大量的客户,为买卖双方搭建一个信息的平台。李旭东认为,投资机构在投资的初期就要考虑将来退出的渠道,PE要有一些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
美国都福集团在其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依托大量的并购逐渐发展成为一家多元化工业产品制造集团。而都福集团的亚太区总裁张岳鹏对《英才》记者表示:“都福集团的并购行动一直没有停止,而在国际市场上我们有很多并购是与PE合作完成的。”
相对于国内的PE,拥有外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则更加游刃有余。某外资背景的投资机构董事总经理对《英才》记者表示:“我们与许多企业都有合作,所以在投资之前,我们就知道通过哪些渠道可以将并购来的企业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