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安保和 纽银梅隆西部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
|尚 健 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
|王群航 华泰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
公募基金还有得救吗?
作为股票市场最重要的投资主体之一,公募基金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股票市场,即是市场的稳定器,又是投资者财富创造和增值的管理者。但在A股市场,这个美好的使命却让无数“基民”的财富“一夜回到
A股“牛”、基金比较“牛”,A股“熊”、基金比A股更“熊”。不过,对于基金公司来说,“靠天吃饭”却总能“旱涝保收”。问题是,这样的行业,还能走多远?
事实上,从这两三年,大批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出走行业,本身就已经说明了公募基金存在着深层次的顽疾。而损失惨重的投资者也不愿再为基金“买单”,当年排队认购基金产品的火爆场景一去不复返了。
2012年,金改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公募基金行业也欲借“创新”牌,打翻身仗。短期理财基金、跨交易所ETF基金……一些创新型基金产品顺势而生。
但创新能让“堕落”的基金业重获基民的热捧吗?本期《英才》杂志特邀三位基金公司高管,共同探究基金业的未来。
如何摆脱当前颓势?
《英才》:对于基金业来说,创新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安保和:并不能说创新能给基金业带来多大变化,基金创新只是监管层在原有基金法上解除了部分“路障”。结合西方国家基金发展史,会发现我国基金发展历程与西方国家高度吻合,所以基金处于哪个阶段,将走入哪个阶段是可以预知的,基金仍有许多业务领域尚未打开,只是这个“节奏”由监管层把控,但大的方向不会变,未来监管层倾向于“放松管制,加强监管”。
尚健:创新的推动,需要构建新的人才队伍以及新的业务模式,在新、旧业务模式存在较大差距的背景之下,也让基金公司在创新面前多了一个选择机会,有些基金公司可能不会贸然行动,部分基金公司会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及资源优势平台有选择地参与。
王群航:一药难治百病,基金公司自身情况千差万别,唯有“对症下药”。如公司决策者与银行关系融洽,债券型基金更容易发行,与股东关系良好,才能参与发起式基金。
《英才》:那么这种状态能够使基金公司摆脱当前的颓势吗?
安保和:基金公司要有明确发展方向,明确的市场定位。监管层放松基金部分限制是认为基金业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与风险,但基金公司要认清有些领域并不一定适合自身发展,或者自身暂时没有能力去做。
尚健:其实,就现存的基金管理机制本身就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对基金的评价,市场会先看排名,之后是与跟踪指数的偏离度,最后才是看赚没赚到钱,这个逻辑有些问题。公募基金是相对收益,现在基金公司过于在意排名,忽视了基金产品之间相对收益“基准”的差异,基金排名显得并不客观。相对收益并不代表“真金白银”,有的年度里,业绩排名第一的偏股型基金仍亏损近10%,因此,适当借鉴私募基金的绝对收益有一定必要性。
王群航:基金公司现在困境准确的说是主动型股票型基金造成的,但股票型基金60%的仓位投资股市是证监会明文规定的。另外对基金公司专业能力过度渲染也是不恰当的,市场有波动,基金介入时点不对,亏损难以避免,把责任全部推脱基金公司是不客观的。
怎样降低负面影响?
《英才》:在基金公司发展策略中,究竟是谁左右着基金公司决定?
尚健:市场有了新的业务,但能否持续跟进和加大投入,需要股东从发展战略角度予以决策。从现状分析来看,可能股东会认为维持基金公司的当前业绩更为重要,再投入资金冒风险尝试新业务未必可行。
安保和:股东的态度至关重要,新的基金公司就是没有处理好和股东的沟通陷入了恶性循环,股东急于“抢”收益——新成立公司“追”业绩前期需要更多资金注入——股东未见收益不愿继续投入——基金公司缺少资金难“追”业绩,这样使得很多基金公司死掉了。
规模是基金公司的“命脉”,但规模需要基金稳定的业绩支撑,这又缺少不了良好的管理团队与好的管理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而这都需要时间与资金的支持,因此,股东不能抱着发横财的心理做基金公司。
《英才》: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大量优秀的基金经理离开了这个行业,你们怎么看?
安保和:这关键在于基金公司给基金经理的尊重、职位、前程与金钱等方面是否找到一个平衡点,公司的发展也应该围绕这件事来做,当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员工的利益为重。
尚健: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人才流动,但如果一个行业的人才流动过于频繁,就需要进行反思,要看人员的流向是哪里?为什么要流动?行业规则制定者与行业参与者就可以据此对症下药,调整规则。
王群航:这对基金公司来说可能有一些影响,但对整个资本市场是有利的,这些人仍活跃在资本市场,可以说基金公司为金融体系间接培养了人才。
《英才》: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基金经理的频繁流动往往使基金业绩大幅波动,怎样降低这种负面影响?
尚健:现在有些基金产品的运作带有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的明显烙印,一些基金产品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基金公司应该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适当约束基金经理“过度”发挥,使基金产品的风格占据主导地位,这样既保证了基金产品投资收益稳定性,也使得基金产品之间的界限更加清晰。
王群航:每个基金产品对它的投资方向有一个设定,也就是说基金契约,如果不遵守契约,就有可能出现大的波动,说明基金产品没有很好地履行基金契约,基金经理个人的发挥比较多,这要求基金公司在分控方面要做好管理,不要让基金经理的风格发挥的过多,一切以契约为准。
《英才》:现在,基金产品误导投资者总在“错的时点,买到错的产品”,对于这种批评,你们怎么看?
尚健:现在基金产品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基金产品的名称与基金契约之间差距较大,的确容易误导投资者。投资者购买基金时存在普遍“销售适用性”不足的问题,销售机构对于投资者的需求缺乏完整的了解和必要的顾问流程,并没有将客户的需求与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进行更全面的匹配,导致投资者购买了不适合或者是偏离其风险承受能力的基金产品。
王群航:投资者对基金产品不了解有两方面原因:渠道方面,也包括渠道销售经理没有对产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投资者自己没有看信息披露,在招募说明书中都有详细的讲解,只是投资者没有详细的了解,过于依赖营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