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各大矿业机构如中国铝业、五矿集团加快了对国外矿业资源的收购。但是根据清科集团的研究报告,由于矿业储量的信息相对不确定性,对跨国并购海外矿业造成了一定的风险。
因此,作为矿业采掘最上游的勘探类企业,此时就显示出了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比起采掘机械装备、矿业资源等环节的投资热潮,勘探环节的投资很少出现在投资者视野之中。
实际上,作为整个采掘业不可或缺的一环,勘探的价值往往被掩盖在矿企的开采、冶炼等生产经营活动之下。根据年报,2011年末紫金矿业(601899.S H)、西部矿业(601168. S H)探勘开发成本的账面价值分别为11.71亿元和11.82亿元。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似乎对勘探的投资只是部分大型企业所拥有的权力。
早在2010年,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就表示,国家多方面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矿业开发领域。实际上,有一定技术门槛的勘探投资早已成为资本追逐的一个热门行业。不过,勘探类企业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怎样的回报?没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是单纯做勘探的,那么投资者如何实现有效的退出呢?
矿业资本试水海外
“缺少资金特别体现在西方矿业的发展模式里,勘探过程中探矿与融资是交替进行的。这其中就表现在通过一些资金的投入发现了一些矿的情况,资源被发现后,价值有所体现,再融资的时候,就会有个溢价的空间,这样投资者可以给它不停的增资。”一位矿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对《英才》记者表示。
然而,如果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这个模式就无法发展下去了。相关机构对多伦多证券创业交易所(TSX Venture)的1385家勘探类上市公司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过去两年,这些勘探公司的股价普遍下降了40%左右。自去年下半年,国外众多小型勘探公司融资的难度加大,迫使他们需要寻找更多的风险投资。
西方矿业自身的发展模式给了中国企业一些机会。在一些中国企业大举进行海外并购的同时,一些国内矿业投资基金也游向了海外,去抓估值低点。
“全球经济形势不好导致勘探类公司的股价下挫,这样我们投资的门槛也就降低了。由于他们缺少资金去做进一步的探勘工作,这便给了我们一个合作的基础。”清蓝金融集团投资经理杨光告诉《英才》记者。
原来国外的勘探类公司是到西方市场融资,不需要与中国人合作,但现在,他们对中国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杨光说,“大家都认为当经济回暖时,中国可能再次拉动矿品的需求,现在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的一些上市公司,更愿意与中国的公司合作,更早的与中国概念相结合起来,当市场回暖的时候,他们的市场表现可能更好”。
据悉,目前国内仅有中科招商、上海永宣等为数不多的几家投资机构涉足矿业。而与矿业相关的几只基金也已开启,如九鼎的矿业基金、清蓝矿业的蓝海矿业投资基金。
九鼎矿业基金覆盖了矿业的全产业链,注重矿山开采、冶炼、设计、机械制造和技术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上成熟的生产企业;而蓝海矿业投资基金,是一只海外商业性勘查基金,注重于矿业勘查投资。
据了解,清蓝金融集团所发起的蓝海矿业投资预计要募集5亿人民币基金。而参与此次募资的主体中不乏原本在国内从事矿业生产活动的民间资本。
“国内一直在提资源整合,还有就是勘探证转采,不仅民营经济会遇到这个问题,一些国企也会遇到这个问题,只要资源整合,不让你做了,什么事情都没法办。”前述业内人士表示。在矿产资源日益稀缺和优势资源却屡屡贱卖的背景下,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矿产资源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其中,2008年的山西煤炭整合,之后的稀土行业整合,再到国土资源部公布涉及钨、锑、钼、锡等品种的78个矿产资源开发整合重点挂牌督办矿区名单等。
矿业资源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民间投资的热情,而那些资源丰富或者政策更为透明,且投入资金相对较小的国外勘探类项目让国内的民资找到了投资出路。
除此之外,2011年有色金属价格上涨也带动探勘投资上升。据悉,去年全球有色金属勘探投资总额为182亿美元,比2010年猛增50%。吸引探勘投资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加拿大、非洲与澳大利亚。
不确定就是高风险
“做勘探最大的风险就是不确定性。钻机打下去,很高的成本,但未必能打到矿,结果的不确定性很高。”长城证券分析师王建虎对《英才》记者表示。
“因为风险高所以要求回报率也就高。”杨光告诉《英才》记者,清蓝投资的是早期探勘类项目,每个项目的回报率大约在5-10倍,单个项目的年均内部收益率都是70%,“我们希望基金综合的平均每年回报率达到40%以上。”
由于勘探类的规模企业无法达到上市标准,我国境内还没有一个单纯做勘探类的上市公司。这也意味如果投资勘探类的企业无法在境内通过IPO来实现退出。
“在国外,企业有勘探权就可以上市了。而在国内,企业要上市则必须要达到现金流、净利润等标准”,杨光表示,“如果企业做的好,我们也可以帮助它到香港上市。”
此外,一些基金采用了更为灵活的方式,保证自己的退出渠道。比如,与大型矿业开采企业合作。国内的勘探投资有着诸多的约束和限制,因此,海外市场就成了投资机构关注的焦点领域。
据了解,2011年在西非、南美以及墨西哥等地,钻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一些来自中国的投资人在投入时,避免了完全或绝对控股模式。据了解,国际化矿业公司的股权相对分散,超过20%以上就已经是很大的股东了。
“我们需要和国外当地组成一个很大型的团队,完全或绝对控股对于其他利益方会有一个排斥的效果。”杨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