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黑天鹅”事件频发的年份。从年初的日本地震核泄漏,到本·拉登、卡扎菲被击毙,再到“7.23”动车惨剧,欧债危机蔓延,美国MF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一连串事件牵头扯尾就成了2011年A股市场的大幕布。
经历了2009年的“小牛市”,2010年的“拉锯市”,到了2011年,在一切怀疑都演变成了极大可能的时候,大盘毫不犹豫地掉头冲下,摆出了一副“熊”样。当潮褪后,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有裸泳者,还有五花八门的砾石和险滩,都让人心生错愕。也许,若干年后,熊市不再,繁荣可待,但先请让我们记住这些熊市的表情。
表情之一 大梦初醒
2011年10月28日是创业板两周年,而在大部分人眼里,创业板已经成了圈钱、破发、业绩变脸、提现机的代名词。截至创业板两岁生日,共有274家中小企业在该板成功IPO,合计筹资1936亿元,超募1265亿元,平均超募比例190%左右;平均首发市盈率(摊薄)为62.24倍,而同期登陆A股的主板和中小板首发平均市盈率分别为39.91倍和51.97倍。
在创业板解禁期开始后,今年引发了高管和大股东抛售狂潮,与此相映衬的是创业板寒碜的业绩:2011年上半年创业板只有128家企业的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而增长率超过30%的只有72家,仅占全部创业板公司的27.9%,也就是说所谓的高成长性公司不到三成。
两年时间,在大部分投资者眼里,创业板与当初设想的中国版纳斯达克相去甚远。
表情之二 扼腕相惜
截至11月上旬,今年清盘的阳光私募产品已达133只,接近清盘的产品达146只,在总数不到1900只的私募产品中,近一成产品面临较大风险,这种情况明显要比2008年差很多,阳光私募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压力。
从已清盘产品的投资顾问看,基本上属于二线、三线私募。一线私募则体现出更强抗风险能力。至于大规模被清盘的原因,首先,阳光私募的风险控制水平并不高;其次,投资思维老化,目前无论市场估值体系,还是经济环境都是瞬息万变,私募基金普遍跟不上节奏;再次,二级市场个股被腰斩的现象普遍存在,要做业绩有相当难度;最后,由于信贷紧张,导致客户集中赎回产品。私募的惨状也折射出所有市场参与者的现状。
表情之三 尴尬莫名
人才是基金管理行业的基石,而公募基金的尴尬恰恰是从人才的流失开始。从明星基金经理流失,到最优秀的投资者总监转投私募,到包括一些重量级基金公司CEO在内的基金公司高管陆续离职,而到今年竟出现了前、中、后台人员的频频跳槽,像投研、销售、市场、风控乃至监察稽核、清算等人员也开始加入流动的大军。
目前不少基金管理公司中后台岗位遭遇青黄不接的尴尬。究其原因,新获批以及筹备中的基金管理公司大规模招兵买马,除投研人才以外,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等中后台岗位人才也在大力网罗的范围中;另一方面,公募基金从业人员跳出本行业的例子正在增多,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不少中后台岗位的人员选择投奔券商和私募等行业。
表情之四 不屑一顾
上市公司2011年中报显示,两市2244家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0.13万亿元,同比增长25.7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943.30亿元,同比增长22.31%。在今年上半年A股净利润排行榜中,工商银行“率领”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取得前四的席位。四大行共计实现净利润3354.86亿元,约占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33%。工商银行以1094.81亿元的净利润、日均盈利6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最赚钱上市公司。
事实上,工商银行自2009年起便一直稳居A股最赚钱上市公司排行榜首位。除了紧随四大行之后的石化双雄之外,其余净利润十强席位亦多被银行占据。虽然银行利润高得惊人,但金融板块始终一蹶不振,目前已经沦为市盈率最低的板块之一。已达成的市场共识是,银行由高利差而获得垄断利润的事实,并不能掩盖未来可能来临的风险。
表情之五 恍然大悟
今年以来,券商研报“乌龙”事件频出,在中国宝安“石墨矿”事件,宁波联合“被锑矿”、双汇发展“瘦肉精”等等事件被曝光的同时,也揭开了一向密不透风的研报圈的“大盖子”——券商、基金、上市公司利益链下的“潜规则”。为与上市公司达成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券商在研报中多报喜不报忧,研报中几乎看不到“减持”或“卖出”的身影,这似乎已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
而券商研究报告做出后,主要的销售对象是以基金公司为主的机构投资者,这除了自身的调研实力外,与基金公司“搞好关系”也是重要的潜规则。统计显示,2011年60家基金公司总共为93家券商贡献了62.41亿元的佣金收入,分仓佣金收入成为券商研究所主要的收入来源。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一份券商研究报告其实并没有多少“含金量”。
表情之六 麻木不仁
10月底,《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和修订的两融业务试点管理办法被公布。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意味着转融通和两融业务转常规将实施。市场对这一业务影响看法不一,一说此业务会起到活跃市场的作用,券商是直接的获益者;一说此业务将加大市场做空力量,其理由之一是国企由于是战略股东,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成本非常低,作为出借方而言,一方面将做空的力量交于市场,另一方面实现相关费用的收取,这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则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宏观形势发生变化和企业债务风险出现,出借证券对股价的冲击将是显而易见的。到目前为止,该办法的出台似乎并没有引起盘面过多反应。
表情之七 一声叹息
8月中旬,合资公司纽银西部基金旗下的一只新基金完成募集,共计3301户投资者认购了3.47亿份,人均10.5万份。在市场低迷情况下,这份相当不低的人均认购额,让外界质疑其存在找机构当“托”的嫌疑。新基金认购户数反映了投资者的参与程度,而今年以来的数据表明,散户正在远离公募基金。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在今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三的时间里,公募基金共计发行了67只偏股基金,仅有126万户投资者参与了新基金的认购。同样在放开产品的2010年,公募基金共计发行了100只偏股基金,获得了291万户投资者参与认购;在2009年的牛市中,共计571万户参与了这些偏股基金的认购中。现在散户远离基金的程度甚至比2008年严重。这就是目前公募基金遭遇的困境:在连续缺乏赚钱效应下,散户远离,公募基金被迫找机构帮忙,而导致产品高度机构化,规模难以做大。遥想当年公募的峥嵘岁月,现在唯有一声叹息。
表情之八 冷眼旁观
随着沪深两市股指一路下探、市场成交量接近历史低点,大部分依靠佣金收入的券商业绩下滑成为必然。9月,在全部17家上市券商中,包括广发证券、长江证券和西南证券等在内的9家大中型券商处于亏损状态。全部17家上市券商9月的净利润为负1.96亿元,同比下滑了约40%左右。这是近两年半以来,券商行业首次出现单月集体亏损。
在亏损的9家券商中,已经从较早开始亏损的太平洋证券、国海证券等小型券商蔓延到包括广发证券、长江证券和西南证券等在内的大中型券商,而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券商龙头中信证券8月业绩下滑的幅度更是惊人,该月实现营业收入3.93亿元,环比下滑66.48%,实现净利润6366万元,环比下滑92.20%。据统计,券商整体在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出现了约40%的大幅下降。券商行业业绩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经纪业务大幅萎缩和佣金下降的双降影响。
表情之九 黄粱一梦
对投资者而言,10月20日是个梦魇般的日子。这一天,沪深股市深度下跌,上证综指收盘和盘中最低均创31个月新低。回顾全球金融危机后的3年,上证综指从2008年10月20日的1983点到2011年10月20日收盘2331点,三年来涨幅仅17.5%。10月20日当天,盘中最低至2315.90点,不仅跌破汇金增持四大银行时的股指水平,更是逼近2001年的最高点2245.44点。
A股十年的增长功亏一篑,几乎回归原点。不过,股指的踌躇不前却并未影响到市场的大规模扩容,Wind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高见2225.44点,A股流通市值1.63万亿元,A股总市值5.19万亿元;2011年10月20日,上证指数低见2315.90点,A股流通市值17.23万亿元,A股总市值22.77万亿元,十年增17.58万亿元,增幅338.73%。而对于一个基本的单边市而言,大幅下跌便意味着巨量财富的蒸发。
表情之十 噤若寒蝉
今年以来,A股总市值已缩水4万多亿元,而IPO圈钱却仍超2300亿。不仅如此,羸弱的A股还诞生了不少超募神话。截至10月25日,在今年正式招股并完成发行的228家IPO公司中,拟募集资金合计为1144.53亿元,然而实际却高达2177.58亿元,总共超募1033.05亿元,平均超募率达90.25%。其中实际募集资金在10亿元以上的IPO公司就多达62家。
在IPO“巨无霸”中,沪市主板公司庞大集团以63亿元的实际募集资金金额,成为继中国水电之后的第二大IPO。然而,伴随着巨量超募额的却是业绩的快速变脸。截至10月25日,在今年上市并已公布2011年三季报的IPO公司中,就有33家业绩快速变脸。参与一级市场的人肥得流油,却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