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
unit
基金券商
“运动式”放贷的风险
文|本刊记者 李冬洁
日期:
2009-03-05
浏览次数:
729
连续出台的政策表明,中国实施了近一年的“从紧货币政策”转向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2万亿元,高于去年12月增加的7718亿元,人民币贷款增速创出历史新高。
2008年下半年以来经济的失速下滑让各方都绷紧了神经,政府4万亿的投资计划紧急出台,而银行业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环,一下子成为政策的聚焦之地。除了央行创纪录地在100日内5次降息,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外,管理层又多次发文表明态度。
2008年1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货币投放增长基本目标,指出要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
而最牵挂银行不良资产的银监会态度也有了180度的大转弯。2009年1月10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明确表示,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适当突破存贷比的限制。
在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的大转弯也是情势所需,但由偏紧到偏松的货币政策的突然变化对银行业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而银行机构大规模地在政策鼓励下发放贷款,又将有怎样的风险呢?我们又能从历史中汲取一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利差缩水
由于此轮经济调整幅度有可能甚于以往任何一次,因此业界普遍预期2009年仍有2至3次的降息空间。
对于以前在紧缩政策下坐享高利差的国内银行业来说,2009年最大的阵痛莫过于利差的缩水。
经过2008年9月以来的5次降息,国内商业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个基点至5.31%,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降至5.94%;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5年期存款利率则分别降至2.25%和3.60%。
在近两年国内银行业爆发式增长中,利差收益占据了总收益的半壁江山。以交通银行为例,2008年前三季度该行实现净利息收入501.12亿元,同比增长33.99%,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87.29%。
“2009年银行业净利差出现收窄的趋势,预计与2008年相比下降40至50个基点,对利润增长将产生较大的负面效果。”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许文兵说。
令银行业更加担忧的是,这一利差还有继续缩小的可能。有业内专家指出,由于此轮经济调整幅度有可能甚于以往任何一次,因此业界普遍预期2009年仍有2至3次的降息空间。而股市、楼市的低迷调整,居民更倾向于持有定期存款,也使得银行利息支出增加。这不仅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甚至可能在中长期贷款业务上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的现象。
“事实上,息差减少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企业利润在减少,这为银行带来风险和挑战;另一方面国际大的投行和商业银行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亏损,这也会连带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这些都给2009年银行业的业绩表现带来负面影响。”中国银行高级分析师谭雅玲向《英才》记者分析道。
尽管短期内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不小,但不可否认的是,4万亿拉动内需投资计划和积极财政政策将增加贷款需求,货币放松与银行资本充足将增加贷款供给,放贷的规模将会扩大。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银行将会通过规模的增长来对冲息差收窄对盈利的影响。”
此外,中间业务的崛起正成为银行利润来源的另一“生力军”。 国泰君安金融行业研究员伍永刚表示,2009年银行中间业务增长将放缓,但仍将保持20%-30%的较快增长。
由于过去两年资本市场空前繁荣,银行业依靠销售基金、投资性保险产品及综合理财产品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持续超快速发展,在业务收入中的占比有了显著提高,对利润增长的贡献度也逐步提高。
2008年上半年,14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额达到837.67亿元,同比增长73.59%。 而且银行业以其众多的终端网点,在结算、代理、银行卡业务及客户理财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这些中间业务往往和日常消费领域结合在一起,天生具有很强的抗经济周期性。
“整体来看,2009年国内银行业增长的速度会放缓,但仍会有20%—80%的增长。”谭雅玲预计。
覆辙之忧
“倘若今年借出的贷款都是低质素的,内地银行业可能要重新面对坏账的问题,令过去政府耗巨资拯救银行的历史可能重演。”
在密集出台的扩张的经济政策引导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金融机构投放贷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仅在11、12?月,新增的贷款就达到1.25?万亿元,达到了全年投放量的1/4。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减少企业信贷紧缩状态所必须,那么这些贷款是否都配置到了高效率的领域?
“现在我们贷款投资的项目很多都是基础设施类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谢太峰向《英才》记者指出。
公开数据显示,建设银行2009年新增信贷规模将达到4000亿-5000亿元人民币,增幅达到13%-15%左右,其中一半左右将投向基建领域。中国银行也不甘示弱,从2009—2010年,中国银行对重大项目贷款投放金额将超过3000亿元,并着重支持铁路、机场、公路和电力等重点行业、重点客户、重点项目等。由此看来,绝大部分贷款投向政府大项目,所谓追逐“铁(路)公(路)机(场)”绝非空穴来风。
谢太峰认为,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中有很多是不适合商业贷款要求的。“比如建造机场,航空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很大,目前航空业都在亏损,对机场的需求大大缩小,如果选址不当,就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事实上,大规模银行贷款投向基础设施领域最后却让银行买单并不是没有先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内经济自改革开发以来,第一次陷入通缩。当时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在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向基础设施领域投入了大量贷款,结果却产生了大量的呆坏账。
“1998年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后,对之前的大约1.3万亿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结果不到两年又冒出1.7万亿的不良资产。这其中有以前不良资产没有剥离干净的原因,还有就是银行贷款的政策取向性明显,忽视了贷款的风险性和盈利性。”谢太峰指出。
历史会否重演?事实上,如今4万亿投资需求对贷款的拉动作用可能将超过1998年。交行《2008-2009年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认为:首先,此次财政刺激计划两年内就投入4万亿元,实际还可能略高,大大高于1998年后5年内累计投入3万亿元的规模;其次,当时四大国有银行实际不良贷款率高达40%左右,严重制约了其放贷能力,而经过股份制改革,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和放贷能力都明显提高。
“如果我们在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的过程中,项目没选准,贷款投放不谨慎,一旦将来形成不良资产,将会导致金融业危机。”对于“运动式”放贷的风险,谢太峰表示应当引起各方注意。
上述话语略显悲观,但绝非杞人忧天,最近发布的穆迪报告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倘若今年借出的贷款都是低质素的,内地银行业可能要重新面对坏账的问题,令过去政府耗巨资拯救银行的历史可能重演。”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