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抨击和猜测似乎都在此刻戛然而止,中国平安终于用行动掀开了巨额融资投向迷雾的一角。
3月20日,在中国平安(601318.SH)的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马明哲宣布2007年平安业绩较上年增长107.9%,不过,让众人惊叹的并不只是平安2.11元的每股收益。就在发布业绩的同时,马高调宣布中国平安已与富通集团达成协议,拟以2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38亿元)收购富通投资管理公司合并荷兰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后的新公司50%的股权。
尽管在3月20日至4月初的这段时间里,上证指数跌幅一度接近15%,但中国平安不仅股价上涨了10%左右,而且交投活跃,成交量水平明显放大。这是一段颇具戏剧化的走势,仿佛之前再融资的阴霾被一扫而尽,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已经开始和大股东一样,对未来中国平安的远景坚定了信心。
事实上,再融资只不过是中国平安全球扩张战略的一个显性起点,它引发的争议并不足以说明平安的是与非。客观、理性地分析这一系列事件的关联性,以及马明哲们为平安规划的未来发展路径,也许才是平安问题最值得投资者关注的价值所在。
“这是一次可以与当年的联想收购IBM相媲美的并购。”东方高圣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并购专家陈明键的感慨,似乎可以为平安再融资疑案带来一个更具高度的观察层面。
时机永远没有最好的
富通集团急需解决资金流动性的问题,而资产管理业务又是平安最需要的,可以说平安的抄底,干得漂亮。
“机会难得,价格适宜,风险可控,收益巨大,平安此次收购堪称妙笔。”陈明键毫不吝啬地给了平安如此评价。
面对《英才》记者调查时,大部分业界人士都如陈明键一样给予了平安此举相当高的评价。“时机永远没有最好的,主要看合不合适,富通集团亟待填补流动性空缺,而资产管理业务又是平安最需要的,可以说平安选中了一个非常合适的目标。”
以资产管理业务而全球闻名的富通投资的母公司富通集团因在次贷风暴中遭遇重创,2007年四季度从资产中直接减值15亿欧元并导致该季度利润下降45%。同时,由于富通集团去年支付24亿欧元购买荷兰银行旗下资产管理公司,也加剧了其资金的紧张状况。因此,平安的介入时机的确可以用“抄底”来形容,况且平安一直瞩意提升自己的资产管理业务。
在平安过去的发展中,资产管理领域始终是块“短板”。马明哲曾多次公开表示,未来平安的三大业务支柱是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并希望这“三驾马车”能齐头并进,平衡发展。但囿于国内政策局限和自身实力,平安资产管理业务一直处于引而未发的状态。
而在收购富通投资之前,中国平安就已经持有富通集团5%的股份,并有可能进一步增持,这令二者的交易更显顺理成章。富通出售富通投资是为了满足收购荷兰银行之后的偿付压力,以及对在次贷风暴中失陷的坏账计提损失进行贴补。而平安则得偿所愿地获得了富通投资这一资产管理平台。
“更精彩的在于平安在此次并购中充分展示了风险控制方面的超强实力。”东方证券金融分析师王小罡向《英才》记者透露,据他向平安高层了解,此次收购平安方面充分考虑了风险头寸的问题,双方达成了一个约定:如果收购的资产中出现了进一步减值损失,那么损失将由荷兰银行来负担;另外,收购的资产中不包括与次贷头寸相关的资产。王小罡认为,这样一来,收购的风险就完全控制在平安可控的范围之内。
对于21.5亿欧元的收购代价,业界普遍认为较为合理。陈明键强调,“按照合并后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规模,以富通投资现有的收益能力,平安的资产收益率大概在4%左右。这一水平目前来看不算很高,但最重要的是合并后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性就会产生长久的股东的收益。”他非常看好平安未来的发展预期,“平安和富通合并后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规模非常庞大,从目前的业务情况来看,主要是投资基金,那就决定了公司的收入主要由管理佣金构成,而这一部分几乎是没有风险的。”由此,陈明键认为,其实平安的决策是相当保守而谨慎的。
不过,也有悲观的看法认为,此次收购富通投资的前景还不很明朗,后续的并购也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将制约着平安的估值水平。
全球化机会
次贷风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向平安展示着更多海外收购的机会。
收购富通投资,仅仅是个开始。
2007年末,平安获监管层批准,可以运用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15%的资金投资港股市场和重大股权项目。另外,今年2月平安提出的融资计划更是达到了1600亿元人民币规模。
由此可见,收购富通的区区200多亿元显然不是平安海外收购战略的全部。在业绩说明会上,马明哲也坦言,中国平安对海外并购持开放态度,至于收购业务,将不局限于保险及资产管理,他同时会考虑在银行业的并购商机。
而次贷风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向平安展示着这些机会。从平安高层传递出的信息显示,公司更倾向于欧元资产。3月5日,公司总经理张子欣在A股增发的临时股东大会上,也表达了对欧元资产的强烈兴趣。他认为,在目前美元日渐弱势的背景下,坚挺的欧元资产是对保险资金进行长期匹配的上佳之选。
不仅如此,今年4月的董事会会议,平安也放在了英国召开。“可见平安是非常有意于在欧洲的投资。”一位业内人士向《英才》记者分析。
对于平安下一步可能的收购对象,猜测最多的便是英国的英杰华和保诚。在过去的一年,二者的股价分别下跌了约34%和19%,市盈率估值也低于一般成熟市场保险股平均11至12倍的水平。
成立于1696年的英国英杰华是欧洲寿险和养老金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也是全球第五大金融保险集团,主要业务包括长期储蓄、基金管理和普通保险。最近一年来,英杰华加速在中国的扩张,除希望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摩力基金管理公司和中粮集团以及一家金融机构在中国成立一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还对中国的企业年金市场感兴趣。巧的是,企业年金业务也是平安未来想着力提升的领域,并计划投入相当大规模的资本金用于在全国铺设网点。
1848年创立的保诚集团,业务也是以人寿保险为主,是全球最大的上市人寿保险公司,更是英国最大的投资机构,在全球管理的基金总额超过2100亿美元,投资项目包括股票、地产及基础设施。这三项也恰好是平安资产管理的重点。
“实际上,平安此后的一系列收购都会围绕银行加保险加资产管理的战略来进行,如果仅从‘次贷’的角度来理解,可能就有些偏了。”对于眼下平安的海外扩张“雄心”,更多的人给平安赋予了“抄底”的角色,但王小罡认为应该淡化这一色彩,“可以借‘次贷’以合理的价位介入,但目的不是抄底,而是着眼于主营业务和规划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