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消息接踵而来,先是一款基金QDII创下了10年来国内证券基金净值的新低,紧接着,民生银行QDII因为4个月巨亏50%而遭遇清盘。刚刚满载着国家使命和投资者希冀出海的QDII,还未扬帆远航就出现了惊人的浮亏。这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谁毁了QDII?
是次贷危机的影响?是基金管理者的能力有缺陷?还是入市的时机不对?亦或是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利?
背负701万户基金持有人分散风险、追求财富的美好期盼,首批四只基金系QDII自2007年9月19日起漂洋出海。其后,仅仅经过半年的时间,就无一例外地折戟沉沙。即便是银行系QDII,比如相对稳定的工商银行“东方之珠”三期,截至到2008年3月17日净值为0.7753,浮亏22.47%。
由于受中国香港、印度、美国等海外股市的震荡影响(这些地区是首批QDII投资的热点地区),可预见的是QDII基金的损失还在进一步加剧。
“现在QDII基金经理都在研究次级债,因为次贷危机是他们面对普通投资者质询时,给出的一个重要理由。”一位QDII投资者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认为,“其实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或多或少知道些,除次级贷问题外,基金公司其实在管理技术、投研流程、风控手段等专业能力也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既然知道基金公司本身也存在缺陷,那为什么又会被“忽悠”进来呢?“受全球大牛市的影响,一时头脑发热;另外,一些QDII基金公司在宣传方面做的功课够好,比如他们总会强调,基金经理的海外投资经验、港股直通车的开通等”。这是大多数QDII投资者当初入市的状态。
不过,对于出现当前的状况,一位QDII基金经理则向记者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入市时机不对。“早在去年8月,即国内QDII基金出海前,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问题就已经在国际上引起普遍关注,有关研究报告称,次级贷的高峰在今年,而且对股市的影响会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QDII基金的管理人却在具体的投资操作上没有体现出起码的专业能力,他们一分不少地提取了管理费,却没有尽到受托人义务。”
这位基金经理同时还就政府对QDII项目的处理和预期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QDII基金的推出过程与具体职能部门的仓促上马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带来的监管上的不专业与过分粗糙,也是导致QDII基金出现严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来自华宝兴业的基金经理雷勇表示:“QDII产品的根本功用,在于在资本管制的条件下,为投资者扩大资产类别、优化其投资组合的风险回报。然而拥有QDII牌照的中资机构们,多不具备实现QDII产品上述功用的能力。”
针对时下发行的QDII资格问题,雷勇近一步分析认为:“从投资流程和周期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来看,一个合格的QDII产品发行者应基于对目标市场的了解选择投资的资产类别和投资时机,并参与设计和创造投资结构。随后,好的投资组合需要在与投资者的风险需求相匹配的基础上进行销售。销售完成后,随即进入了监控和再平衡的流程。”
此外,长城证券的一位分析师认为除了相对客观的原因外,基金经理的投资定势也是造成巨亏的原因之一。很多基金经理延续了在A股的投资策略,出现重仓股集中现象。
QDII回归A股?
在海外折戟,在海内又能否找回自信呢?背离了基本发行原则的QDII还是QDII吗?
也许,在这个时候问责QDII已经没有太多的必要。更加实际的是,无论QDII面对的是现有的701万户投资者,还是未来的追随者,必须找出一条安全的“逃生”之路。
面对近期QDII的巨亏,众多利益相关者都在为QDII的安全性提高方面给出各自的意见。有说加强监管和引导,有说提高基金经理的专业素质,甚至有人大胆提出建议QDII像红筹一样回归A股。
一位基金分析师表示,QDII基金第二波显然难以摆脱当前的销售寒流,而且5月1日后还会出现QDII基金的第三波发售。鉴于海外市场有效分散风险的目的未能达到,5月1日后,有可能会出现首只获准同时投资A股的QDII基金。“在QDII发生亏损之后,证监会基金部又以内部通知的形式,允许QDII投资A股。投资A股无疑是背离了QDII制度的基本原则,只不过这是最快能见到效果的。”
实际上,近期QDII基金的扩容步伐并未因首批QDII的惨淡表现而放缓。记者获悉,海富通基金宣布首只QDII产品获批发行,但具体产品设计规模尚未确定;招商基金和易方达基金也已获得QDII发行资格。
有意思的是,这几家新近获批发行的QDII都表示,未来他们也有投资A股的想法。“毕竟A股的影响相对港股、印度、美国等市场受次级贷的影响,简直就是避风港。即便,最近A股市场也在跌跌不休。”
不过,另一些QDII基金经理则表示,QDII的运作应表现的更加积极一些。南方全球精选基金经理助理蒋鹏程就其QDII最近的策略表示,他们的基金前期在新兴市场上配置得比较多,但近期由于市场波动比较大,所以采取了回避的手段,同时采用积极的策略应对次贷危机,例如从期货方面采取了对冲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