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
unit
基金券商
瑞银还没烂到底?
文| 本刊特约记者 Christina Dai发自美国
日期:
2008-03-10
浏览次数:
929
瑞士最大的银行、在欧洲乃至全世界久负盛名的瑞士联合银行如今雪上加霜。
随着2008年1月底宣布2007年第四季度出现124.5亿元瑞士法郎的巨额损失后,2月中旬,这家金融集团再次确认了2007年全年将无法弥补第四季度造成的巨额损失,最终亏损43.84亿元瑞士法郎,这也是瑞士联合银行自1997年由两家瑞士大型银行机构合并以来出现的首次亏损。
全身多处失血?
MF全球债权分析师西蒙·毛甘(Simon Maughan)认为瑞银还没烂到底,“再有一个100亿美元左右的损失也不足为奇。”
实际上,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有关瑞士联合银行大量次级贷相关资产面临注销损失的坏消息就不断向市场外泄,但是2008年2月关于全年亏损的最新消息仍然震惊了市场,令瑞银股价再次受挫。
其实,市场真正担忧的并不是瑞银已经确认的损失,而是在次级贷这块烂肉上,瑞银还有多少腐烂的部分没有被知晓,它会对瑞银未来的业绩和股价将产生多大振荡?
瑞士联合银行的CEO马塞尔·罗内(Marcel Rohner)对2008年第一季度是否可以扭亏谢绝表态。
而根据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估计,瑞士联合银行有风险的次级贷业务将高达687亿美元。
“这是令人遗憾的困境”,分析师David Williams在伦敦说:“市场还不确切知道瑞银此次亏损的背后将有多少未揭示出来的次级贷相关损失。但只要美国信用危机持续发生,瑞银的悲剧还将扩大化。”
然而,瑞银身上更大的问题还不止次级贷这一块。在公布2007年亏损的同时,瑞士联合银行还进一步揭示了所谓的Alt-A抵押业务,其相关资产高于次级贷,也被认为属于有风险业务。
“这是一目了然的,他们毫无疑问将会有更大金额的资产注销损失。”MF全球债权分析师西蒙·毛甘(Simon Maughan)说,“再有一个100亿美元左右的损失也不足为奇。”
在次级贷问题已经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大动荡、信用危机不断蔓延的形势下,高于次级贷资产质量的其它抵押或贷款资产再出现问题,瑞士联合银行将面临全身多处失血的困境。
银行家们的集体偏好?
对次级贷资产风险明显低估,实质是银行的激励机制导致的高管短视行为。
事发之后,反思世界大型金融机构在次级贷市场的作为,有一点几乎众口一词:这些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并没有运行得如市场预期的一样好,从投资者到客户都给予了他们过高的信任。
又是什么让信誉颇高的大型国际金融集团选择如此激进之举,对次级贷资产风险存在明显低估?银行的激励机制导致的高管短视行为恐难辞其咎。
据披露,瑞士联合银行CEO马塞尔·罗内的年薪高达2660万元瑞士法郎。瑞士国家银行副行长明确指出:瑞士联合银行应该从这场美国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银行的工资激励制度应当有所改变,银行家们不应该只分享银行的盈利,也应该分担银行的损失。
为了迎合资本市场,拿了股权相关激励的银行家加大了银行资产运作包括金融衍生品项目的风险偏好,以刺激业绩上扬和股价提升。
所以,大型银行在上一轮地产过热的浪潮中对次级贷的大量贷款和衍生品投资,绝不只是银行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影响风险控制机制运行效果的高管们对待风险的态度。
为了缓解窘境,瑞银已经多面出击,先找好了替罪羊——与损失直接相关的两名高级管理人员——瑞银投资银行业务主管Huw Jenkins和瑞银金融官Clive Standish被解除职务。对此,瑞银的高管毫不隐讳地表示:“这种非正常事件发生后肯定会导致相关人员的调整。”
现在该轮到瑞银的CEO坐上风火轮了,面对投资者一浪高过一浪的质疑,原无辞职意向的马塞尔·罗内现在步美林、花旗等金融集团的前CEO后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不管谁上台,其在2008年面临的都将是金融寒冬。如何安抚惊慌失措的投资者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谁会不离不弃?
信心重建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对那些高利润源头的富有客户,是否会对瑞士联合银行做到不离不弃?
面对如此不堪的局面,瑞士联合银行开始了调整行动:除了拿直接负责人开刀之外,还调整了投资部门的业务。瑞士国家银行(SNB)现任副行长Philipp Hildebrand公开表态:“联合银行还未能将拨备和评估问题完好地结合起来,而美国不动产市场上所做出的矫正,为世界金融市场带来了高额损失。这一危机将延续到何时,尚无定论。”
另一项救急措施是增资。目前已取得了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及神秘的中东投资者合计130亿元瑞士法郎的资金注入。对此Philipp Hildebrand给予了赞赏,“当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必须采取紧急措施。无论对于银行本身、国家还是股东们这都是很重要的一步,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建立信任。”
即便宣布的注资已经高于此前的市场传言,瑞银股价仍然没有快速回升,恢复元气更是难上加难。
信心重建仍然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对那些高利润源头的富有客户,是否会对瑞士联合银行做到不离不弃?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