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亿,对任何一个非银金融机构所处的细分领域来说,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各基金管理公司的公募基金规模已达10.07万亿元,同比增长26.67%。
当然,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中国资管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爆发期。上交所的一份研究显示,自2013—2016年,中国大资管行业规模逐年增加,管理资产规模从41万亿元升至121万亿元,翻了近两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3%。
一般意义上来看,“大资管”行业主要有以下六大部分组成: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公司信托计划;保险公司资管产品;基金公司公募产品;证券基金期货业非公募资管(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普通专户、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产品、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及私募投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及其他私募投资基金)。
6月底,基金管理公司公募、子公司和专户、券商资管期货以及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合计管理资产规模共为52.8万亿,几乎占“大资管”行业的半壁江山。但在监管政策日趋严格的背景下,基金公司的子公司和专户业务在第二季度继续下滑,为14.94万亿元,规模同比下滑9.29%。
不得不承认,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大资管”仍将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国内监管最为透明,市场化、专业化程度最高的资管机构,仍处于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FOF等新业务的推出,也使得公募基金的管理者们对市场有了更多期待。
不过,挑战也随之而来。
金融混业的发展趋势也使银行、保险等非证券投资机积极布局公募牌照、打通资管“频谱”的关键一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程度也日益提高。IT和互联网产业技术的发展,原有的投资管理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主动与被动、人与机器投资如何平衡,也将使基金管理公司在团队结构、技术支持、投资策略等多个方面不断“迭代”。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募基金在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方面的功能并没有随着近几年的规模增长而放大。到6月底,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例由历史最高的7.92%下降至3.17%,在公募基金管理10万亿资产中,一半是货币型基金,而股票型基金规模不到10%。
对于资管行业的发展,中国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认为,良好的资产管理市场应当建立“基础资产-集合投资工具-大类资产配置”的生态体系,三层架构的每一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性、长期的大类资产配置需求对于促进公募基金发挥工具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大资管时代已经到来,公募基金公司历经数年的快速发展,基金管理公司的掌舵人如何抓住行业机遇,应对技术、风控等方面的挑战?哪些方面是未来公募基金管理者的核心价值?为此,《英才》记者分别专访了建信、华安、国寿安保等基金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