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产业资本从疯狂减持,变成大幅度增持。即便在整个A股历史上,也很少出现这样的盛况。
今年上半年以来国内证券市场的大幅度上扬,给上市公司提供了“逢高抛售”的好机会,一时间众多上市公司集中减持抛售。Wind资讯数据显示,整个2015上半年,约有1234家上市公司减持共计350.31亿股,累计减持市值约4771.5亿元,远超去年全年减持规模。但随后证券市场下挫的深度和烈度,显然远超各界预期。
受益于资本市场表现,在良好市值水平的基础上,很多上市公司去年利用资本运作完成了业务转型和产业整合,也让不少企业意识到了市值的重要性。因此,这一轮市场下跌过程中,从监管层到上市公司,对于维护市值重要性的认知水平都获得了明显提升。
为了稳定市场,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层出台“五选一”政策,敦促上市公司维护股价。随后在7月8日做出了一系列专项规定,为产业资本增持股份铺平道路。
一系列政策利好的支持下,大量上市公司把还没有焐热的减持资金再度拿出,进行大量买入。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首席分析师彭松告诉《英才》记者,此次A股增持潮与前几次最大的不同点之一,就是在监管层窗口指导的情况下发生,这让本次参与增持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仅在7月9日至8月20日之间,沪深两市就有747家上市公司出现了产业资本净增持,涉及总市值高达670亿元。随后的增持大潮愈演愈烈,10月13日之前,当月公告的累计增持股份市值达324.01亿元之多,已经逼近9月全月公告总数。
行情上涨必备因素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最近十年,产业资本的增持已经成为了大盘指数快速上涨前的必备因素。
上市公司的最高领导层,大多是各行业的领军者之一,对于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再加上各类政策的监管和限制,大多数的行情波动,都不在其考虑行动的范围之内,他们往往只在股价被严重低估时才会考虑大量买入增持,而买入之后陷入亏损的比例极低。
2005年,持续低迷的A股市场跌破1000点,这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增持潮。时间跨度从2005年10月延伸至2006年10月,该时段内两市共有79家上市公司增持,合计增持市值为130.63亿元,在随后开始了连续两年的大幅上涨,上证综指最高点位6124.04至今未破。
在这之后,上证指数出现波段上涨行情之前,基本都有大量增持情况出现。
彭松告诉《英才》记者,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参与者仍是以散户为主,在投资过程中他们会参考更大投资者的选择。当对于企业有更深刻认识的实际控制人进行幅度较大的增持时,会对散户投资者有比较大的激励作用。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在股价估值水平被认为较低的时期,采用实盘买入的方式进行增持,是其对企业估值表态、维护企业市值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强势增持
比较上市公司在增持时的决心程度,投入金额和增持比例都是非常好的衡量标准。
今年6月以来市场的快速下跌,让一些原本依托于良好市值水平的运作项目被迫停滞,定增额度降低甚至取消的企业不在少数,一些上市公司的收购、转型工作也被迫暂缓。
在这种局面下,上市公司进行公开市场增持就变得顺理成章:既可以保障公司市值水平,同时也可以获得潜在的投资收益机会。在已经进行操作的企业中,增持股份比例占到5%以上的已经达到20家左右,比例达到2%的则有上百家,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定增,甚至融资的方式进行大幅增持。
财通证券首席分析师罗俊告诉《英才》记者,目前市场上的增持和定增会比较具有持续性,因为这是上市公司、投资主体自救的一种方式。
景峰制药(000908.SZ)在9月15日发布公告,公司前两大股东叶湘武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在二级市场买入增持公司股份,总增持数量占到了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的5.76%。这一比例已属于较高水平。
金科股份(000656.SZ)日前公司以每股5.82元/股发行45亿的定增方案刚刚获批。原是一家地产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中选择转型,目前已经开拓了新能源+金融等新业务。
另外,誉衡制药(002437.SZ)是一家精通外延式扩张的中小盘企业,在过去的几年中通过并购快速成长。在本轮下跌过程中,公司实际控制人用融资的方式增持近2.5亿元,并在随后快速停牌运作定增事项,“吃定”筹码的决心可见一斑。
通讯企业新海宜(002089.SZ)宣布将定增10亿元募投云数据中心等业务,由实际控制人全额包揽;省广股份(002400.SZ)以25.15元的价格定增,而截至2015年10月14日收盘,其价格仍为20.60元。
这些在前期参与了不同程度资本运作、并进行大笔增持,向市场传递信心并维护公司市值的上市公司,都值得投资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