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两年中,“资本”成为了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热潮从创投圈开始蔓延,二级市场也随之迎来爆发和波动。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购和出售活动变得活跃起来,行业内各种企业的价值也获得了重新评估。特别是非银行类金融企业的创办、交易异常活跃,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参与到金融产业的投资和经营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相关上市公司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很多上市公司因为参与到金融行业,市值一度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
“现在很多大型民营企业,利润中有七成左右都来自投资收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告诉《英才》记者,这些利润包括了二级市场的投资、财务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金融系统的回报比实体经济强很多。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金控模式”由于灵活的经营优势、业务面的广度和相互促进能力,成为了很多民企进军金融最大的追求。而由于各类金融牌照获取门槛较高,以及公司资金规模实力的限制,一些企业只能占据金融行业的某一领域,但这也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实现资产的多元化配置,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助力作用。
全牌照布局难
在中国,提到金控就绕不开平安集团。
中国平安(601318.SH)是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金控集团,上世纪90年代,这家在深圳蛇口起家的公司从保险开始做起,发展至今业务范围已经囊括了几乎所有金融领域,就连互联网金融方面,集团旗下的陆金所也做到了全国前列。
混业经营让平安尝足了甜头。在2015上半年,集团累计迁徙客户599 万人次,各子公司新增客户量中36.5%来自客户迁徙,这一数字相比去年已增加了100%,为集团带来了强大的盈利能力。2015上半年实现了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346.49亿元,同比增长62.2%,远超同行。
这种盈利能力让一些有能力的民营企业蠢蠢欲动,其中布局最为积极、投入资金最大的当属泛海控股。不同于复星集团、万向集团等金控“前辈”,泛海在运作金控集团时更多借力了资本市场的优势。2015年2月,泛海宣布将定增120亿元投向几个项目,其中用于民生证券增资的即达到50亿元人民币。
而在这之前,泛海已经接连收购了民安财险和民生证券的部分股权。定增之后,泛海又继续投资,筹划互联网金融机构“民金所”,设立泛海融资担保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累计投资41亿元。目前正在联合4家民企设立亚太再保险,拟定注册资本100亿元。
算上泛海控股母公司旗下的一些金融资产,卢志强的“全牌照”金控布局,已经基本完善。在大规模收购金融资产的过程里,泛海控股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股价累计涨幅巨大。
鄞州银行经济学家游春告诉《英才》记者,如果想要真正实现1+1>2的协同优势,还需要监管层方面更多的推动统一集中监管,这样才能适应混业经营的趋势。如果还是按照之前的套路,银监、证监、保监各管一摊,那么混业经营的大目标就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中国金控集团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掣肘。
部分参与
在泛海这样的巨头进行全牌照布局的同时,一些无法获得全部金融牌照的大中型企业,也希望能够在金融领域中分得一杯羹。
2014年12月30日,沪市上市公司内蒙君正(601216.SH)发布公告称,确认将以45亿元的现金,购买华泰保险15.3%的股权。为了能够达成这笔交易,内蒙富豪杜江涛将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的96.55%都做了质押。
在金融行业运作风生水起的内蒙君正,两年多以来市值规模持续增长,目前已经达到300亿元以上水平,这和其他化工类企业的发展势头截然相反。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类公司目前卓然的市场价值。一位投资界人士告诉《英才》记者,目前资本市场上寿险类企业股权可以称得上炙手可热,已经是大型公司机构眼中的首选投资目标之一。
另辟蹊径
不同于泛海控股、内蒙君正、新华联这种大中型民营企业,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民营企业想参与到金融行业中来,硬条件虽然不够,但也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东风另辟蹊径。
原熊猫烟花的实际控制人赵伟平,选择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并将证券简称改为熊猫金控(600599.SH)。虽然遭到了市场的广泛质疑,但赵伟平仍然坚持着自己的金融理想。
日前熊猫金控发布了开启互联网金融战略之后的第一份半年报,从中可以看到,公司的金融业务半年利润达到4000万以上,毛利率更是高达84.43%。而其苦心经营多年、占据国内头把交椅的烟花业务半年的利润也同样是4000万级别。
赵伟平曾对《英才》记者表示,金融行业中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做得很好,不少企业在这个产业中只是活着而已,但就是这些“活着”的企业,都可以过的很不错。在P2P强大的盈利能力之下,熊猫金控不仅取得了高速的盈利增长,还吸引到了阿里系的定增投资。
和熊猫金控一样,也有一批上市公司进入到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包括准备“复刻”蚂蚁金服的天成控股(600112.SH),寻求将煤炭供应链金融与P2P融合的瑞茂通(600180.SH),以及一大批通过定增募集资金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企业,都希望以这个门槛稍低的方式,进入到金融行业中去。
虽然这些大量的投资注定了只会有少数成功,但大浪淘沙之下,仍将为整个市场留下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范例和模式;留下一些优质的产融结合企业,更好的为实体经济和投资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