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天的低调登场,到秋天的悄悄离去。前后200余天,曹彤的微众银行行长,行色匆匆。
瞬时,官方说法是鸿鹄高展,江湖传闻是另有新图,坊间猜测是水土不服,从传统的“银行家”到互联网背景下的IT+金融人。曹彤是很多人的缩影,也是很多人的关切,更是很多人的遥望。
突然创业
今年初,作为首家获得批筹的民营银行,微众银行被寄予厚望。
微众银行定位于服务城市年轻客户群、都市蓝领和微型企业,零售是其核心业务。
成立时的管理层架构是:中国平安集团原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顾敏将出任前海微众银行董事长,进出口银行副行长曹彤将出任行长,包括平安陆金所原副总经理黄黎明、深圳银监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秦辉、兴业银行同业业务部原总经理郑新林、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原总经理梁瑶兰、平安银行原风险官王世俊、平安科技原总经理马智涛、央行深圳支行原支付结算处处长万军七人为副行长。
而今,短短200余天辞职,接任者为现微众银行监事长李南青。显然,曹彤的离职对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金融业来说都“太快了”。
对此,双方倒是显得很“淡定”。消息一出,坊间热议曹彤的下一站是创业,他将创办资产证券化产品平台,微众银行也会有深入介入,相当于微众银行业务的衍生。微众银行董事层也很支持他的创业,“甚至不仅是合作。”
随后的消息接踵而至。据《厦门日报》报道,厦门金圆集团9月13日证实,刚刚辞去微众银行行长职务的曹彤,将转战厦门,负责组建“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厦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
这两家新型互联网金融公司已落户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报道称,此次转战厦门,曹彤将主导推进两个互联网金融新公司的设立,预计两公司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正式展业。
对于上述项目,曹彤并不陌生。此前,曹彤曾表示,间接融资仍受限于该模式内在的信息归集方法,银行发放贷款是通过网点、人员的积累来实现的。目前银行体系里按照企业征信系统为450万个企业提供融资,但是中国注册企业有1800万,非注册的个体工商户接近5000万。对于这么海量的需求,间接融资模式很难一下子解决。
互联网的出现,会创造一个全新的融资模式。通过互联网融资解决信息的归集和传导,在数量纬度上和实效纬度上可以几何级地扩张,效率远远大于间接融资模式,也远远大于和快于以交易所为中心的直接融资模式。
根据报道,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主要是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信息技术外包、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及金融知识流程外包服务等;厦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则是从事资产证券化技术、资信评级、担保增信、证券化产品产销和投资等互联网平台建设。
这两个项目的设立,将借鉴国内外领先的资产证券化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经验,加快自贸片区金融创新发展,助力厦门成为国内债权市场和金融资产交易市场的重要推动者。
备受瞩目
曹彤之所以被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想看看传统银行体系内的银行家能否“突围”互联网。
资料显示,1968年出生的曹彤拥有中国人民大学财政学学士、金融学硕士学位,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曹彤22岁进入央行北京分行,工作四年后,他南下深圳任职招商银行,一路升至招商银行深圳管理部副主任,是以零售见长的招行旗下最知名的金葵花贵宾体系的创始人。
正是在他的领导下,招商银行的零售银行体系得到了迅猛发展。可以说,在招商银行的发展历程上,曹彤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他本人则积累了丰富的银行从业经验和傲人业绩,获得了业内外的好评,奠定了很好的口碑。
随后的2004年,曹彤赴任中信银行,先后担任行长助理和副行长,继续主刀零售银行业务。其在中信银行的表现也十分引人注目,近几年中信银行在信用卡、理财、私人银行、网络银行等领域突飞猛进,这其中均有曹彤的功绩,2011—2013年,曹彤开始分管风险管理工作,担任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
2013年9月,在股份制银行表现优异的曹彤出任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彼时他不过45岁。2014年曹彤放弃了中管干部的身份,加盟微众银行,出任行长。
曹彤此举颇为大胆,也引人关注,毕竟曹彤曾任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副行长,以及国有政策性银行副行长,这种级别和资历在当时筹建的所有民营银行中是最高的。
微众银行从2014年12月16日获得工商营业执照及组织机构代码证起,就处于试营业阶段。试营业期间,微众银行主要为银行股东、银行员工办理存款测试账户,进一步完善系统配置;通过对目标客户数据进行内部分析和信息筛选,小范围邀请目标客户参与业务体验,并加强同业联动合作。
曹彤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从来没有一家银行要在短时间内服务那么多客户。要在防范好单个客户交易风险的同时,对其实现良好的服务,这对业务系统的要求很高。”
在曹彤供职期间,微众银行发展的速度还是可以的。2015年5月,微众银行推出首款产品微粒贷,即网络信用贷款,无须突破面签即可放贷;8月,该行推出资管产品。
但没想到的是,仅开业十个月后,微众银行在9月10日证实曹彤离职。
传统金融人才大量创业、创新、转型,诚然是大势所趋,但究竟如何适应新的环境,而新的环境如何接纳这些传统的银行人才,正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银行的辉煌能否复制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旧是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将彻底的颠覆,是银行家变身IT人,还是IT人最终拜服银行家?
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