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2日,协鑫集成(002506.SZ)完成了上市首秀,股价从1.22元上涨至13.25元,幅度最终定格在了986.1%,在随后的三个交易日更是连续涨停。对于很多刚刚入市,看惯了新股首日44%涨幅的新股民来说,这样庞大的数字无疑是极其震撼的。
而放眼整个A股历史,这样规模巨大、牵扯面庞杂的重组案例也并不多见。送转、定增、资产注入、业绩承诺,几乎所有可以使用的资本运作手段,都被用来完成这场“ST超日保卫战”。
作为核心操盘者的协鑫集团自然无利不起早。不仅在协鑫集成恢复上市之后获得了巨额浮盈,同时也通过对ST超日现有的制造类业务的收购和资产整合,完善了多晶硅——太阳能集成——电站运营的全产业链整合。
面临退市风险的二级市场投资者获得解救,化解11超日债兑付危机,完善协鑫太阳能业务链条,财务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一场所有参与者全方位共赢的运作诞生,而其背后的一系列精妙布局和操作,也为后来者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
为什么是协鑫?
ST超日的遗产,不会因为股票的消失而被湮没在历史的深处。
这家成立于2003年的新能源企业,陷入困境之前的主营业务是太阳能电池等组件类产品。几年的扩张历程,以及上市以来通过各种手段融得巨资,让超日具备了比较完备的各类组件产品生产能力。
《英才》记者翻阅资料,在曾经的年报中看到,“公司的产品结构由原来单一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单晶硅为主),发展为多种零部件和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完整产品体系,丰富的产品结构和不断完善的一体化产业链,是公司的竞争能力。”
ST超日甚至在报告中申明,公司是少有的迄今为止极少数的、未因产品质量问题而被退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厂家之一。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英才》记者,这套相对完善的生产体系,显然是在资本价值之外最令协鑫掌门人朱共山所关注的。在光伏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中,协鑫集团相对薄弱、潜力最大的,恰恰就是ST超日所具备的这些生产能力。
光伏产业链条,主要包括上游硅料、硅片环节;中游的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以及下游的应用、运维环节。朱共山在香港的两家上市公司平台分别为保利协鑫能源(3800.HK),掌控着全球最大规模的多晶硅产量;协鑫新能源(0451.HK),这家主要负责电站运营的企业,目前共计持有1.2GW发电量的资产。
根据规划,本次收购、资产注入的运作之后,协鑫旗下江苏协鑫持有的主要资产江苏东昇、张家港其辰成为协鑫集成的上市公司资产,再加上ST超日原有的生产能力,协鑫集成将拥有超过4GW的太阳能组件制造产能。
以这些组件制造为基础,公司将在系统设计优化、系统集成、金融保险服务、运维服务等四方面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定制化服务。
大佬的游戏
超日太阳在2011年10月敲钟上市、首日上市开盘价格达到45.8元每股,最终在三次送转之后,以每股1.91元(前复权)的价格走到终点,迎来新生。
其中最后一次送转,则成为了协鑫集成重组大戏的核心曲目。根据重整计划的规划,投资机构需要缴纳共计14.6亿元受让金,并通过超日的处置资产和借款筹集不低于5亿元,以完成11超日债的偿付工作。在这之后,投资机构便可无偿获得这些新增股本。
至2014年12月15日,公司发布《关于重整计划中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事项实施的公告》,宣布申请办理股本转增,转增后公司总股本由8.44亿股增加至25.24亿股,增加16.8亿股本。
在这之后第三天,公司发布公告向所有债券持有人全额派发债券本金、应付利息及相应的复利与罚息,彻底终结了“11超日债”的兑付风波。
随后,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江苏协鑫认购超日太阳资本公积转增股份5.3亿股,江苏协鑫由此占ST超日总股份额达到21%。另外,上海辰祥、嘉兴长元等机构也有3亿—2.4亿股等不同额度的认购。
除江苏协鑫之外,这些认购方均为财务投资者,分别隶属于长城资产、东方资产、中民投、西安航空产业基金等重磅投资机构。以2015年8月14日收盘价格16.04计算,这些由14.6亿元投资换来的16.8亿股已经价值269.47亿元,总投资浮盈达18.44倍。
丰厚回报的前提,是朱共山对于日后协鑫集成业绩的承诺。根据公告,协鑫集成需要在2015、2016年实现的经审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6亿元、8亿元。如果实际净利润低于上述承诺,江苏协鑫将以现金方式就未达到利润预测的部分对超日太阳进行补偿。
在2015年6月,资产注入运作已经公告并展开,协鑫集成将以20.23亿元的价格发行股份,购买上海其印持有的江苏东昇51%的股权和张家港其辰100%的股权,以及江苏协鑫持有的江苏东昇49%的股权。其中江苏东昇作价12.25亿元,张家港其辰作价7.98亿元,协鑫集成以1元每股的价格发行股份完成对价。同时以1.26元每股的价格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6.3亿元。
资产注入完成之后,协鑫集成的股本将增加25.23亿股,总股本数将扩充至接近50.5亿股。按目前16.04元的价格计算,届时市值规模将超过800亿元,朱共山父子持有其中超过50%的份额。一个包揽光伏全产业链、坐拥三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千亿的新能源帝国已经初见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