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把上市公司的股权纷争拍成电视剧,收视率或许不低。
这不,上市公司里独一份搞旅游景区索道业务的三特索道(002159.SZ)就在近期上演了股权争斗的好戏。
2013年12月间,三特索道大股东出现变化,当代科技取代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简称武汉高科)成为三特的第一大股东,而上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湘鄂情(002306.SZ)掌门人孟凯举牌夺权一事,也随着孟凯的减持而烟消云散。
股权的暗斗明争与大股东的更迭,显然是打乱了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节奏。在自2009年以来的连续增长后,2013年,三特索道业绩首次出现下滑,全年调整似乎命中注定。同时,公司的人事变动,也引得投资者驻足观望——老三特人刘丹军正式成为三特索道的董事长,名正言顺地执掌了这家他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企业。
过去的一年,经历了诸多波折的三特索道,在未来又会迎来怎样的命运呢?
民企还是国企?
三特索道第一大股东变更,民资背景的当代科技取代了国资背景的武汉高科,此时的三特成为了民企。但是三特索道的上上下下都认为,即使是武汉高科控股时期,三特索道仍旧是一家民企。
董事长刘丹军向《英才》记者表示,武汉高科只是战略投资者,这里面有一些历史原因。以前在全国各地都搞了自己的柜台交易系统,武汉也不例外,柜台交易使得三特索道的股价被炒到了25元的高价。但是随着中央对场外交易市场的整顿,各地的柜台交易相继停止,买了三特索道股票的投资者一下子慌了神,开始四处寻找可脱手的途径,甚至有过激者曾背着汽油桶,闹到了证监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武汉市政府和开发区领导很明确,通过使三特索道上市来解决当年柜台交易的遗留问题。于是,武汉高科成为了三特索道的第一大股东,在大股东的帮助下,三特索道顺利上市。但当时政府也明确表示,上市后三特索道要回归民营企业,后来是因为一些原因,拖了下来。
再后来,就有了孟凯举牌想争夺第一大股东的事情。当然,三特党委书记曾磊光也表示孟凯并不是唯一看好三特索道的,同时对公司有所觊觎的投资人还有不少,但是三特有自己明确的发展道路和资本运作方式。于是在2013年12月,更符合三特索道发展的当代科技成为了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那么,究竟是什么特殊的吸引力,让众多投资人对于一家经营旅游索道业务的公司股权,如此感兴趣?
确立主营业务
上世纪90年代是个商业初兴的年代,大多数企业并不知道如何经营,换句话讲就是什么赚钱干什么,三特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
刘丹军告诉《英才》记者,以前三特公司有一句口号,叫“不要问三特做什么,要问三特不做什么。”
这样的野蛮生长看起来是规避风险,但是一段时间过后问题产生了——服装公司、BP机公司之类的都一窝蜂地出来了。
“当时通讯公司的老总说要做一个跟卫星配套的项目,要投资将近2000万;做服装的老总说,我们的服装要做成国际品牌,也要投资几千万。”刘丹军对当时企业发展“完全不切合实际”的情景记忆深刻,不过,这段经历也为后来三特索道谋求专业化发展做了铺垫。
几经周折,三特索道从20几个行业中精选三个,然后三选一,淘汰掉两个,最后确立索道业务成为公司的主营。
确立这样的主营并非心血来潮,刘丹军认为旅游索道这项业务有三个优势:其一,1996年,旅游刚刚兴起,是朝阳行业;其二,当时中国的旅游业非常落后,基本上没什么索道。而且一旦做成以后能形成相对垄断;其三,现金交易,避免应收账款的拖累。
基于以上的考虑,三特开始了专注索道,心无旁骛的经营。
股权融资受追捧
随着大股东的变化,三特索道的第三次创业也拉开了序幕(第一次是确定索道主业,第二次是重组上市)。
眼下,摆在刘丹军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恐怕就是三特索道的业绩下滑了。
刘丹军认为公司业绩变化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受地产调控影响、融资不畅导致建设期延迟。
此前,2008年,三特索道定向增发未果,原因就是受到地产调控的影响。因为彼时,地产类上市公司融资冻结。由于三特索道“涉房”(不能有一分钱的房地产收入;不能有一分钱的房产租赁收入),所以公司所有的地产项目全部停了下来。
2007年上市之后,三特索道就再没有从资本市场上融过资,项目总是自筹资金,这对于需要有五六年的建设期、培育期的景区投资来说,无疑影响很大。同时,也造就了三特索道58%的负债率。
不过现在,三特索道计划利用景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城镇化建设的利好,开展旅游地产业务,将索道、景区、旅游地产作为公司未来的三大产业支柱,做横向连接,开发一个景点,做一条索道,顺便发展这个景点周边的旅游地产。
现在一共有七个主题景区的开发目标,推出主题景区的概念是三特索道新的管理团队对未来公司发展的重新定位。
由于新景区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当初拿地成本也比较低廉,所以刘丹军认为这大大降低了公司做旅游地产的风险。而在融资端,三特也找到了一些新方法,“现在我们融资渠道已经打开了,比如2012年做的二级公司股权融资,基金公司非常认可这个模式。”
刘丹军向《英才》记者解释二级公司股权融资模式:“比如要建项目,我投1亿,你配2亿。三年内,我给你两个权利:我向你定向增发;我用现金收购你的股份,给12%回报。算算资金成本,我三年不付利息,按时间成本算,其实也就9%左右,而且减轻当期财务费用的压力。”
地和钱的问题解决了,可政策问题又来了。《旅游法》的实施,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是对旅游行业企业的一个不小冲击。不过,刘丹军表示,《旅游法》短期对市场肯定有负面影响,但长期绝对是正面的。
“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很不规范,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所以一定要规范市场,都规范了,我们这种企业才会有好发展,不然旅游市场会‘奸钱日繁’。”刘丹军认为,旅游行业企业应该被长线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