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日,送转进行时。在每年3、4月的年报发布期,各家上市公司的送转方案无疑是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那些慷慨大方的“高送转”股票也往往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
正如3月15日推出高送转预案的六家上市公司,当日收盘共有五家上涨,其中海南航空(600221.SH)开盘即被“一字马”封死涨停,翰宇药业(300199.SZ)也飙涨7.5%。硅宝科技(300019.SZ)虽然仅涨了5.37%,却已在三天前就开启了行情。
炒作虽盛,“高送转”本身却并不会增加股东权益,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反而会因股本扩大而摊薄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在净利润不变的情况下)。诚然,有众多“高送转”股票能走出相当规模的行情,但除权之后即一泻千里者也不在少数。
那么“高送转”究竟意义何在?这一行情有何特征?怎样才能尽量避开“高送转”陷阱?投资者应该如何把握一年一度的“高送转”行情?
分红预案日是关键
“推出‘高送转’预案可以算是上市公司的一种积极态度——认为公司成长会比较快、不怕业绩被摊薄。另外每年都有个股因为‘高送转’而获得超越市场的表现,所以容易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宏源证券资深分析师李坤阳对《英才》记者表示,“根据我们的观察,许多股票会在分红预案公布的前后几天达到行情巅峰。”
按照上市公司分红的流程,在年报公告前或年报公布当天,上市公司董事会将提出分红预案并对外公布,这也是上市公司第一次公布与分红相关的信息。由于分红预案一般一年才公布一次,且不像公司业绩一样具备直观的可预测性,所以作为一个全新的信息,分红预案对市场的影响应该最为显著,分红预案日前后的股价波动也往往最为剧烈。
“整体而言,(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在分红预案公告之后的一周或一个月内的表现会比较差。”李坤阳说道。
以海达股份(300320.SZ)为例,在今年1月12日公布分红预案之前的一个月内,公司股价累计上涨了33%,1月11日更是“一字线”封于涨停;而预案公布后,涨势仅继续维持了两天、创下了28.34元的股价历史新高之后便开始了连绵不绝的阴跌,自1月15日—3月15日累计下跌了18%。
“其实‘高送转’本身并没有太多意义,投资者也不会直接从中获得收益。”信达证券研究总监吕立新告诉《英才》记者:“但另一方面,‘高送转’可以把股价摊低,更易于炒作上涨,有利于走出填权行情。”
去年的中科合臣(600490.SH)便是填权典型。在2012年9月27日进行“10转15”后,公司股价由除权前的23.96元降为9.58元,之后单边上扬,半年之后又涨到了20元以上,截至3月15日累计涨幅高达118%。
“不过填权行情也不是说来就来,毕竟股价上涨的因素有很多。”吕立新坦言,“而且还要提防熊市的时候出现贴权走势。”
例如在中科合臣前一天除权的慈星股份(300307.SZ),自去年春季上市起便一路狂跌,即便实施了“10转10派5元”的优厚分红方案也未止颓势。依照复权价格,慈星股份在除权之后总共下跌了25.8%,上市之后累计跌幅将近50%。
谨防前期涨幅过大的股票
或许是受到监管层“强制分红”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15日已有约80家上市公司推出“高送转”方案,这或许可以算作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历年都有公司在公布分配方案后出现股价持续回落的情形,而追高的投资者大多被套,落入“高送转”陷阱。
“那些事先涨幅很大的、筹码比较集中的股票容易出现‘高送转’陷阱。”吕立新分析认为,“投资者事先要有判断,熊市的时候‘高送转’陷阱会比较多。”
比如川润股份(002272.SZ)在去年3月14日除权前的一个半月内累计上涨了139%,除权日的前两天更是连续涨停,期间亦不乏湘财证券杭州教工路营业部、国泰君安上海打浦路营业部等知名敢死队的身影。谁料一朝除权便单边向下,一熊一整年,损失了近一半的市值。
“利好出尽是利空,朦朦胧胧的利好才是真的利好,兑现了反而‘见光死’。庄家说不定提前一个月就入场了,散户盲目杀入往往落得高位接盘的下场。”吕立新坦言,“反过来看,买入那些前期没有上涨或是略有跌幅的‘高送转’股票,赚钱的成功率会高一些。”
如同2011年4月推出“10送3.8转1.2派2.5元”方案的双鹭药业(002038.SZ),从公布分红预案到进行除权,公司股价始终没有太大的起伏——现在其股价已由35.09元涨至60.33元,较当年52.88元的除权基准价还高出14%。
“十年前真实的‘高送转’多,相信的人多,而上当受骗的人也多;现在陷阱多了,投资者也没那么好骗了。”一位有着20年股龄的投资者对《英才》记者说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已经意识到了,‘高送转’并不一定是个赚钱的事情,还有可能是个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