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岁末年初,又到一年汇报的时候,中投的成绩单会是如何呢?
海外投资在2012年将实现盈利,中投公司副总经理汪建熙在近日对中投的业绩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作为全球十大主权财富基金之一,中投的一举一动始终备受瞩目。
主权财富基金都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找到高回报率的投资对象,又要应对将收益转换为本币时,部分收益会蒸发的风险。这是因为,他们的许多投资都是以美元计价的,而他们的本币对美元却已升值。
这其实是一个悖论,你只能选择硬币的一面,中投的选择是:稳健。
图稳健
2012年,中投的投资越来越稳健。11月1日,中投国际通过其全资子公司购买英国希思罗机场控股公司10%的权益。机场投资大都是投资大、收益稳,但要指着机场投资获得快速、丰厚的回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就在年初,中投公司通过其全资子公司购买了管网覆盖整个伦敦的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8.68%的权益。看来投资巨大但收益稳定的公共事业项目,似乎正在成为中投的最爱。
更有消息称,中投将在英国最重要的写字楼市场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成为房东。中投打算斥资2.5亿英镑买下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英国总部大楼,它每年产生1430万英镑租金,这项交易将意味着中投公司首次进入英国直接所有权写字楼市场。
与此同时,2012年6月5日,中投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楼继伟与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首席执行官德米特里耶夫签署了“中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正式成立及其基本原则的备忘录”,标志着合作基金的全面启动。
中俄投资基金以有限合伙制形式设立,进行商业化运作,目标募集规模为20亿—40亿美元。其中,10亿美元由中投公司及其相关方出资,10亿美元由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出资,剩余资金将向第三方国际投资者募集。新公司成立不久就出手了,中俄投资基金做出的首笔联合投资是约2亿美元购买俄罗斯第二大林业企业俄罗斯森林产品公司(Russia Forest Products)的少数股份。
中投的投资之稳,甚至到了在投资手法上也寻求安全的地步。2012年11月9日,中投国际通过全资子公司购买Wadge HoldingsLtd.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该债券可转换成俄罗斯钾肥公司的普通股,如行使转换权,持股比例最多不超过12.5%。可转换公司债券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安全投资方式。
坚持将投资组合保持高度分散化原则,使得在经济步入萧条时期的中投公司有能力压低自身所面对的风险。
同时,中投也越来越倾向于自己“主动”选择项目,而不是简单的“外包”了。这倒不奇怪,在中投的业务版图中,各个部门分工其实还是很明确的,股权策略投资部负责以积极方式投资公开市场股票,投资方式可选择自营或外包。
负收益?
有买就有卖,金融资产就是被“沽空”的代表。
2012年9月,中投出售了其所持的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的多数股份,此举被外界看作是这家主权财富基金减持全球金融机构股份的整体战略的一部分。2009年贝莱德同意收购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公司(BarclaysGlobal Investors)时,中投购买了贝莱德3%的股份,价值大约10亿美元。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贝莱德的股价没有像其他金融机构一样遭到严重冲击,因为它没有杠杆化其资产负债表,也没有涉足损害投行的自营交易,因而该笔交易可以看作是“获利”。
然而,中投在此前的其他投资大都因“浮亏”遭遇“诘问”:中投在很多上市公司的投资蒙受损失,例如对资产管理公司黑石(Blackstone)以及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股份的投资均令中投损失惨重;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下滑,中投在自然资源企业的投资亦受到打击。
早在成立伊始,中投的战略目标就很明确:公司的经营宗旨是持有、管理和投资其受托资产,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努力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然而,生逢乱世,中投从一开始就几乎被吹乱在金融风暴中了。其前期投资于海外金融机构,均出现巨额浮亏,饱受舆论指责。此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继续恶化,中投一直怵于投资金融资产,反而更青睐于股权直接投资,包括实物投资,如参股海外资源类资产等。不过资源类资产也没有让中投轻松几天,所以现在中投转向更为稳健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投资领域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题是,收益率显然伴随着稳定性而走向下滑趋势,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该如何是好呢?
数字不说假话,中投《2011年年度报告》显示,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等负面因素影响,2011年中投境外投资业务收益率为-4.3%,继2008年出现-2.1%的收益率后,再度出现负值。而2009和2010年,中投境外投资年度收益率均为11.7%。
中投公司新闻发言人王水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2011年是中投公司进入满仓运作的第一年,与世界上其他大型主权财富基金、机构投资者一样,中投公司境外投资业绩也受到整体市场下跌的影响;加上中投公司长期资产中对金融、资源能源等周期性行业投资占比较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投资项目大多尚处于投资期,一些对能源资源等领域上市公司的直投项目市值出现较大波动。
显然,寻求更稳定的投资,放弃短时间的“快钱”是中投的不二选择。
“用人荒”
专业投资人才的不断流失是中投面临的一大难题。
当然,有人走就有人来,人来人往是一个商业机构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但中投的人走得很频繁,2011年中投副总监级的离职包括私募股权部郭京平、直投部门郑晓薇和负责矿产直接投资的邹飞;2012年也好不到哪里去,中投公司地产部门负责人吴旭峰离职,地产部门为中投私募股权部下属部门,与其先后离职的还有地产部门董事陈旌蕾。随后,《华尔街日报》又爆出中投欧洲私募股权投资部门高管刘嘉霖(Collin Lau)已决定离职。
“其实,很多人来到中投有两种心态,一种人是现在的市场环境不好,毕竟在国家队的怀抱里可以非常安全,而且对于很多供职于国内金融机构的人,特别是以前做卖方或者乙方的很多从业人员来说,进入中投可以说是改变自己从业环境的不错选择。”一位接近中投的金融从业人士说。
这种“骑驴找马”情况下,中投其实很难从一些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招到满意的人才,而即使是现有的人员,一旦遇到条件更好或者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时,往往也会舍弃在中投的工作,而且“这里的投资氛围和工作环境与纯粹的国际性金融机构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不同的”。
“另一种情况是,有的人把中投看作是仕途的一条捷径,毕竟在中投,决定地位的不仅仅是工作能力和业绩,这里的评判标准和晋升途径都是政府式的。”
前述人士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打算做事情的人对中投多少有些忌惮,虽然中投也在努力向专业的主权财富基金的方向发展,但有些从开始就带来的问题,要解决也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