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恐怕是2012年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主基调,但它却并没有成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羁绊。
11月14日,德勤发布的2012年大中华区海外并购报告中称,尽管全球宏观经济不明朗,但中国(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企业对外并购活动依旧充满活力,前三季度海外投资额创下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已披露的中国企业对外并购交易约133宗,较去年同期的145宗交易下降8.2%,但涉及的交易额达到52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449亿美元上升了16.2%,并创下200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此外,报告还预计,未来一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将继续升温。
不过,“海外收购应该走反周期策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贸研究部梅新育告诉《英才》记者,“我觉得这几年在海外的资源并购投资太多了一点儿,这两年,初级产品的价格已经跌到两位数的幅度了,接下来还会继续跌下去。”
需求担忧
海外并购填满了中国企业2012年的行程,几乎每个月都有一次大型海外并购发生。而其中,山东重工收购法拉帝和凯傲,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大连万达收购美国AMC影院公司,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收购英国知名品牌食品企业维他麦,成为了制造业、消费行业和娱乐业的亮点。
但是与之相比,中国企业在能源资源行业的并购可能更为抢眼。其中,中石化、中海油拟以140亿英镑收购英国石油公司(BP)持有的俄罗斯第三大石油开发商——俄罗斯能源合资公司秋明BP的半数股权,虽未成功,但是金额已创最高。
而7月24日,中石化宣布已同意斥资1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塔里斯曼能源英国分公司49%的权益,也让媒体关注。
除石油之外,今年2月,国家电网以3.8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2亿)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25%的股份。3月26日,吉恩镍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已获得GBK95.62%的普通股股票、99.98%的权证,成为资本市场的亮点。
根据德勤报告显示,从行业角度来看,前三季度,能源与资源行业的对外交易依然是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主要领域,相关并购交易占交易总量的29%,占同期交易额的68%。消费与运输行业并购交易在同期交易量和交易额方面位居第二,分别占据20%和13%的市场份额。
“能源资源之所以成为海外并购的主导,是跟中国制造业的发达紧密相关的。中国制造业发达,导致中国原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范黎波告诉《英才》记者。
截至2012年11月,据中投集团统计,中国企业完成出境并购案例134起,能源及矿业、制造业、IT业分别以36起、25起、11起位居前三;完成交易规模234.22亿美元,能源及矿业、制造业分别涉及147.04亿美元、47.61亿美元,占比63%和20%。
不过,如果“中国制造一旦回落,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就会下降,也会导致对矿业的需求下降。”范黎波认为,“而中国的制造业一定会下降,但是不会下降那么快,这是因为中国有条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使用体制的办法。”
只购不并
2012年的海外并购,不同于以往的是民营企业对矿业的青睐与日俱增,而与往年雷同的则是,现金为王的并购方式依旧是对外并购的主导。
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完成的60起海外并购中,民营企业就占据了半壁江山,不过民营企业单笔并购金额较小。“民营企业在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盈利,盈利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这就说明中国民营企业一直还面临着生存危机。”范黎波认为民营企业钟情于海外矿业并购,是因为“目前投资矿山的利润率还很高。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就是跟着利润率跑,而不是把一个产业从头做到尾。”
而国有企业不同,生存问题永远不是第一要素。“国有企业从其出生就注定了没有生存问题,但是它始终面临着发展问题,就是如何把国有企业做大,只有发展壮大了,才可以继续政策套利,有了政策套利就可以继续发展。”范黎波说。
此外,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矿业的不断增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原来的海外投资管制比较严,门槛很高,而且很多民营企业规模和其他方面达不到这个标准,如今对外直接投资门槛管制放松了。”梅新育介绍,随着初级产品和矿产资源的行情高涨,国内需求也很旺盛,再加上国有企业20几年海外投资积累的经验扩散,民营企业就跟着进去了。“这种情况在上市公司里很普遍,上市公司里涉矿的企业非常多,而且每年都增长很多。”
不过,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蕴藏着很大的风险。“很多民营企业就是盲目跟风,并不具备海外投资的知识,甚至只是将此作为炒作平台。再加上在成本非常高的情况下投入太多,行情一旦下跌,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在境外的矿产资源投资就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梅新育警示。
有着多年海外投资管理经验的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宗庆生对《英才》记者表示,很多企业几百万元或几千万元买下一个矿,但是没有意识到后续的投资非常大,是否有能力管好。如果项目没有规模经济的因素,很难发展。独木公司、孤岛公司,没有经济规模,项目太小,又倾注很多成本去管理,也不一定成功。
而对于中国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现金的方式进行海外并购,梅新育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企业认为自己增长率比较高,不太愿意把股权让出去,不如一次性买断。另一方面,如果进行股权换购,涉及到国内企业的股权结构调整,就要经过很复杂的程序,而上市公司就更复杂,发行新股还需要审批。“没有太多的公司愿意找这个麻烦,不如直接用现金买了。”梅新育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外部投资者对中国公司情况并不是很了解,也不太愿意股权换购。
实际上,海外并购如果不采取现金形式,而是进行股权换购,还需要一个必要条件——海外资本平台。“在大陆上市,由于资本管制,不太便利。”宗庆生介绍,又不是每家公司都有海外上市的平台,因此股权换购就变得不那么普遍。“而且换股并购涉及到双重估值,非常复杂。因此中国企业现金购买股权,只能算是购而没有并,换股的形式才实现了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