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做明星,不能总做无名英雄。我们在转型,同洲要‘露脸’。”在刚刚结束的A股中报大战中,同洲电子无疑已经崭露头角:虽然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3.71%,但净利润却同比增长176.60%。
“我们想做中国的苹果。”袁明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反复提及苹果公司,他身上似乎更接工程师的“地气”。在1994年创立同洲电子(002052. S Z)之前,他已经做了9年的工程师。
但他毕竟不再是一名工程师。除了技术,公司战略、行业竞争等是他必须思考的问题。
其实从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开始,同洲电子的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就未曾低于100%。在放弃了部分低毛利率的订单后,其高附加值产品所带来的业绩贡献彰显无遗。
“通过对平台业务的投入,我们主攻的中高端产品现在已经具备较高的附加值。”袁明稍作停顿,接着向《英才》记者特别强调:“但其实我们是一家软件企业。”
然而每当提及同洲电子,大部分业内人士的印象仍然是:“你说的是那个做机顶盒的公司?”
“转型,基于我们主业的优势,实现从低端到高端、无屏到有屏、单一的电视终端向移动终端转型。”在袁明的眼中,同洲电子已经不再是那个“做机顶盒的公司”,“软件+机器”才是其如今的业务结构。
“实际上苹果是从小屏幕(手机、P C)连向大屏幕(电视),而我们是从大屏幕连向小屏幕。”讲至此处,袁明提高了声调:“就我目力所及,中国只有同洲能够阻止苹果进军大屏幕。”
然而技术永远只是企业的一个方面,苹果的品牌价值给它带来更大的收益——遍布全球的“果粉”便是明证。手握专利和品牌,而将制作工作交由富士康等O E M企业,苹果在整个价值链中牢牢占据了主动。据统计,苹果公司占据了58.5%的利润,而大陆代工企业仅能获得1.8%的分成。
“品牌,有屏终端有品牌,无屏终端无品牌,你能说出你家电视和手机的牌子,但能不能说出机顶盒的牌子?同洲不会再做‘无名英雄’。”袁明表示,早在五六年前,同洲就已经开始做相应的准备工作了,只不过没加上屏幕而已。
“终端确实很好做,产品永远都不是问题。”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杨昊帆对《英才》记者表示,关于三网融合,技术难关可以留给时间去解决,但其他方面的问题就难说了。
换言之,同洲电子若想圆“苹果”梦,除了提升技术与品牌之外,还需要三网融合推进到更高的水平——但现实同洲电子所能做的也颇为有限。
三网融合概念于1998年被首次提出,之后连续被列入“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而在现行的“十二五”规划中,三网融合再次出现,并被相关部门表示“将取得实质性进展。转眼14年过去了,万民期盼的三网融合还在路上。
“三网融合、数字家庭能否被推动,主要取决于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杨昊帆认为,“国家广电网络公司尚未完成组建,这就无法确定利益主体,所以各方面部署也难以统一。”
另一个阻碍,是内容。同洲电子致力的“数字家庭整体解决方案”,归根到底是一个综合服务平台,消费者所要做的是在这个平台上欣赏内容,而内容却牵涉到监管问题。网络信息相对自由,电视节目却被严格把控,两者管理尺度上的冲突不但拖延了三网融合的推进步伐,同时也造成内容自身存在不确定性。而作为内容的承载平台,同洲电子无疑难逃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