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日子不好过啊,新产品难发行。”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如此感叹。
在接受《英才》记者的约访时,这位基金公司高管特意选择了离公司较远的地方见面,因为“公司现在的气氛太沉重了,每个人脸色都不好看”。
在A股市场一蹶不振的行情映衬下,公募基金“脸色”难看,自然不难理解。实际上,相比社保基金的“先知先觉”和阳光私募的灵活多变,公募基金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市场操作就越发显示出“短板”。
而另一方面,虽然业绩不理想,但基金公司拼规模的热情依然不减。今年,公募基金正式步入“千基时代”,基金所管理资金规模也达到2.36万亿元(不包括QDII),与去年2.11万亿规模相比,增长了11.85%。
同时,国家也鼓励基金公司入市,维稳资本市场,基金公司也扩展至73家,另外还有8家在审批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法案)》也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发起式基金、可设立子公司业务外包、对基金股东持股比例等监管的放松,也为基金的发展打开了空间,公募业的繁荣似乎可期。
但如果A股市场持续低迷下去,新发基金是否又会成为后继的“烈士”?不够灵活却不断膨胀的“身段”,要如何才能真正与基民共赢?规模发行和品种创新,怎样才能使公募基金的发展实现突破?
“创新”刺激规模
貌似“繁荣”的基金业,源于创新型基金产品的意外热销。
今年,创新型基金沪深300ETF基金、短期理财基金产品陆续推出,使得基金规模爆炸性增长,募集资金高达1165亿元。
期间,先是沪深300ETF正式诞生,深受市场追捧,嘉实、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分别募集资金193.33亿元、329.69亿元;随着银监会叫停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对暂时处于真空下的巨大市场,华安月月鑫、汇添富30天短期理财基金随即“出航”,一星期内分别募集资金182.22亿元、244.42亿元,火热的市场,也使得华安、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加快了发行步伐,随后又发行3只短期理财基金,分别募集资金110.55亿元、160.59亿元。
汇添富基金公司也因此步入基金业第一梯队,在年中排名中,位列第8位。
创新一时之间似乎与规模暴涨是画等号的,这引发了其他基金公司“创新”大战。
之后易方达、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的恒生ETF产品也在募集发行中,而暂时处于真空状态下的短期理财市场,更是基金公司的“必争之地”,获批或者等待入场“厮杀”的短期理财基金已经多达20家左右。
创新型基金市场火爆异常,而“创新”能否持续弥补传统基金规模萎缩的损失吗?
显然,市场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说服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的加入,基金产品的募集资金也逐渐降低,这在后续产品的募集规模上可见一斑,同时,基金产品募集期的延长,也恰恰说明基金公司已经有所察觉。
6月底就已初现端倪,6月20日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的首只短期理财产品添天利季度开放基金首募金额8.24亿元,这与华安、汇添富基金公司募集资金以百亿计算相比,光大保德信唯有“羞愤欲绝”了,更令其尴尬的是,其中光大保德信自己还认购了4500万元。
随着第一批创新型基金“满月期”的来临,有多家媒体报道,这些基金均不同程度的遭受投资者“抛弃”,有报道称,汇添富30天理财赎回160亿元左右,华安赎回150亿元左右,而沪深300ETF上市三天也遭遇近60亿元赎回。
这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早已是必然结果。好买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曾令华向《英才》记者分析:“短期理财基金与传统货币型基金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在收益上无明显优势,而在流动性上更是不如传统货币型基金,投资者最后还是会回归传统基金中来。”
“枷锁”难脱
与银行业和券商业创新的如火如荼相比,公募基金的创新显然是气力不足。
从证监会开始呼吁基金创新已半年有余,也仅出现跨交易所ETF基金、短期理财基金这两种类型的基金而已。这是基金公司的创新能力不足,还是另有隐情?
“基金产品创新并不能让基金公司一下好起来,而创新模式容易被其他公司模仿,证监会对基金创新也没有明确的保护期,这也间接打消了基金公司的创新积极性。”曾令华表示,这使得基金公司的模仿动力大于创新动力。
而基金创新,实际上只是在投资范围以及投资期限上的改进,投资标的仍是股票、债券、货币工具等等。
“创新无非是两个方面:产品上的创新,如汇添富短期理财基金;体系创新,如发起式基金的设立,让基金公司自己购买一部分基金份额,增加基金责任感等等。”曾令华认为基金公司自己能做的只能是产品创新。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产品创新能否突破各种限制。
2011年底,时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鉴编委会执行主任王连洲就曾表示,在熊市的时期,公募基金要坚持60%的仓位,对基金净值影响很大,“以后公募基金的仓位可能会松动一些,不一定固守60%的红线。”
王连洲还表示,在新的《基金法》中,基金的投资范围和品种的限制都将放松,允许基金业以适当的方式投资房地产、黄金、白银等其它商品,并规定或授权证监会对投资品种和投资方式进行规范管理。基金管理公司将和信托公司两者相互融合,经济行为、运作、性质都是一样,同样可进行商品投资,只是名称不一样。
不过,要实现这些难度很大。“投资品种的突破比较困难,首先是风险过高,其次是基金赎回导致的流动性问题等等,这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渤海证券分析师胡新辉对《英才》记者表示。
“证监会对基金如何创新没有详细说明,公司内部虽对基金如何创新做过深入讨论,但最终讨论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另一位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英才》记者如此表示。
对此,曾令华认为,“现在基金公司之间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未来还是需要增加投资品种。”
证监会已拟放松对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监管,其中包括可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债权等,投资者准入门槛也可能降低。“基金公司与券商在投研能力上相差不多,主要在于基金的投资门槛较低。”国金证券分析师王聃聃说。
然而,除了创新乏力,公募基金还有另一个难言的“隐疾”。
近期多个产品发布基金经理变更,事实上,当前的公募界,基金经理已是“青黄不接”。
股权激励制度欠缺、投资限制较多等是业内反复提及的基金经理离去的原因,而转战私募恰好能够满足这些需求。
“这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某基金公司内部人士无奈的对《英才》记者表示。在大谈创新的同时,基金公司也需要对于内部的制度和激励机制有所变革,否则一个连基金经理都留不住的基金公司,又如何向市场证明自己的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