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券商成为金融改革的“风暴眼”,围绕着“创新”二字,整个行业都在酝酿着一场空前的变革。
直投公司的设立、证监会创新大会的召开以及转融通逐步放开等一系列市场信号,无不展示券商创新的决心,市场也普遍对于创新将为券商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表示出了难得的向好预期。
不过,创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券商某种程度上的实力比拼,甚至还要“拼爹”——看看其背后大股东的实力和对券商公司的支持力度。
根据年报显示,目前国内109家券商的实际控制人,除地方政府、央属金融集团外,主业非金融业的央企也是券商大股东的一类。央企资金雄厚、资源丰富,正所谓树大好乘凉,央控券商是否会有更多的竞争优势,其生存现状究竟如何?央企“入主”券商,又会对券商板块未来格局带来怎样的改变?
“央控”券商系
2000年左右,长城证券、华宝证券、五矿证券、航天证券、天源证券、英大证券、中航证券7家中小型券商,先后被华能集团、宝钢集团、五矿集团、航空工业集团、南方航空集团、国家电网、航空工业集团7家产业集团央企控股,占券商总数的6.42%。
值得关注的是,这7家央企都是产业集团。2000年后,A股市场先是经历了5年漫长的小熊市,随后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牛”“熊”市,券商的日子也是过山车式的跌宕。不过,央企选择“入主”券商,显然对行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一方面是由于当初市场比较惨淡,小券商难以为继,恰逢政府号召央企进入资本市场托市,另一个方面也是认为券商估值已经很低,央企入局也是为了分一杯羹。”一位业内人士向《英才》记者如此分析央企控股券商的最初动机。
不过,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则认为,不能仅仅局限于央企控股券商这一点上看待问题,“证券公司并不是央企唯一拥有的金融机构,他们多半还有财务公司、信托公司、保险期货公司等金融企业。他们是要打造全方位的金融平台,最终实现产融结合。”
抢占了金融战略制高点,可以为公司内部提供金融服务,打造一个自己的金融服务平台,资金就在央企的体系内流动,这就是以金融补产业。“产业企业发现自己的利润很大一块被这些金融公司拿走了。所以,一旦机会出现,他们必定想拥有自己的金融平台。并且,央企拥有庞大的员工数量,这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客户群。”
但对于央控券商来说,毕竟只是央企业务的一种“补充”,并非主业,因此能得到多少的支持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命运。
迥异的大股东
同样是央企控股券商,盈利差距却相当分明,控股股东对证券公司的营业收入贡献程度也有天壤之别。
2011年报显示,长城证券、英大证券表现最佳,净利润均突破亿元大关,分别为2.93亿元、1.40亿元,中航证券净利润为3387.60万元紧随其后,五矿证券仅有658.30万元;而天源证券、航天证券分别亏损2786.90万元、3844.37万元,华宝证券亏损更是高达9473.13万元。
除了航天证券无关联交易外,在与实际控制人的关联交易中,中航证券收入3121.24万元,占净利润92.14%;英大证券收入3030.15万元,占净利润21.43%;五矿证券收入284.87万元,占净利润43.27%;长城证券收入490.38万元,
而亏损的天源证券与华宝证券,虽然分别从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中收入138.31万元和3808.68万元,却根本无法覆盖亏损,大股东的扶植不足以使两家券商摆脱现状。五矿证券、中航证券虽然实现盈利,但大股东的扶植却是关键因素;虽然巨亏,但航天证券的大股东却未见任何举动。
不难看出,央企对所控券商的态度迥然不同,当然央控券商自身盈利能力也存在问题,比如从业务结构角度看,经纪业务占比过重。
五矿证券经纪业务占比90.76%,华宝证券经纪业务占比87.53%,英大证券经纪业务占比77.40%,天源证券经纪业务占比74.88%,航天证券经纪业务占比64.20%,长城证券经纪业务占比60.21%,中航证券经纪业务占比47.25%。
除此之外,央企控股券商中,营业收入结构过于简单,经纪业务、资管业务、自营业务、投行业务传统证券公司的四大支柱之中,除了经纪业务占比仍居首位外,其他业务都已逐渐在其财务报表中“隐退”,这在亏损的三家券商中,尤为明显。
此外,这些“央”字头券商的公开资料中,没有显示他们有创新业务的推出。
“这也并不为奇,有些央企进入券商,只是为了占这么一张金融牌照,真实的经营意愿并不强烈。”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人士表示。
“产融结合是这些企业产业发展的向往之路,也是必然选择之路,更是必然发展之路。”刘纪鹏对《英才》记者表示,这也是向波音公司等大型集团公司学习,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背景下,实现盈利模式与服务平台双结合,从而达到产业链的连襟。
不只要“拼爹”
对于央控券商而言,上市同样是一个“必经之路”。
“金融企业玩的就是资本,大股东不可能无限制的注资。”在中原证券研究所所长袁绪亚看来,央控券商对上市有着强烈的愿望,只是金融类公司上市除了要符合证监会对于普通公司上市的标准外,还要符合一参一控的股权制度,并且在对证券公司的合规制度上也有很严格的标准。中信证券成功上市之后的快速发展,显然是央控券商的一个最好范本。
“与中信证券会有一定的趋同性,但还要看券商本身的创新能力。”袁绪亚向《英才》记者分析:“中信证券的创新能力很强,比如它的并购产业基金以及创设性权证,这些都给它带来了巨额的收益,当然这也主要是由于它身后的中信集团,别人做不了的它能做。”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已有20余年,券商扩张至109家,一种共识则是:未来券商会经历不断地行业整合,最终市场上存留下来30-50家券商是比较合理。
“这个应该让市场自己来选择,过度管制不利于市场发展,如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就曾是7个交易所并存,由竞争到垄断,金融市场才能繁荣。”不过,刘纪鹏对于央控券商的崛起似乎并不看好,“央企在金融领域与大型金融集团相比,还是处于劣势,不可能垄断市场。”
对于未来市场格局下的竞争策略,袁绪亚认为,央企背景的券商会更多的选择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而地方政府背景的券商会更加专注于在当地的发展,以实现区域性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