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蛇对农夫说:“如果你能给我食物,我将征服这个世界,并把它贡献给你。”农夫的信任换来的却是蛇更多的索取。这时农夫要么更多给予,要么放弃之前所付出的一切……
这条寓言中的贪吃蛇,在现实的A股市场里,有很多。不过,近期证监会发布的一则关于退市新规的消息,似乎预示着ST时代的终结。
2012年4月2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证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改进和完善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退市新规),在现行的退市制度上,补充了对公司净资产、营业收入、审计意见等8条新规。
“退市新规一旦出台,将使ST公司‘保壳’的难度大增,ST公司感到强烈的危机感,不得不加快资产重组、优化资产等措施改变企业现状。”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向《英才》记者表示。
那么,在剩下的半年时间里,那些行将面临退市的ST股们,又当使出什么样的神通来保壳,或者又会上演什么样的“最后疯狂”?
淘汰倒计时
这8条新规中,仅是净资产连续两年为负终止上市,营业收入连续三年低于1000万暂停上市、连续四年低于1000万终止上市,这两项指标就已经让很多公司如坐针毡。
假设2012年6月11日起,退市新规正式实行,可以宣布28家公司将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5家公司判处“死刑”,缓期一年执行。
这33家ST公司很有可能成为退市新规的“刀下鬼”,此次无论打击力度或者覆盖规模,这在我国证券市场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不难看出,证监会对淘汰劣质上市公司的决心与力度。
“营业收入连续四年低于1000万说明这个公司已经没有什么成长性了。”长城证券研究总监向威达对《英才》记者表示,而净资产连续两年为负也充分说明公司的管理经营能力存在很大的缺陷。
在退市新规中涉及净资产、营业收入、审计意见类型等3项指标的,沪、深交易所均以上市公司2012年报数据为最近1年参照数据,以2011、2012年年报数据为最近两年参照数据,以此类推。
“死神来敲门”,显然留给ST类公司的时间不多了。
“越狱”火热上演
其实“保壳战”的硝烟在这些公司中早已经蔓延开了,不过在反应以及采取的策略上则各有手段。
资产重组型:资产重组历来是资本市场保壳战中的主要手段,也是历史上造就垃圾股变牛股的“潜规则”。
就目前可能退市的公司而言,选择资产重组的公司仍占据多数。其中*ST科健(000035.SZ)、*ST广夏(000557.SZ)、*ST兴业(600603.SH)等14家ST公司先后选择了资产重组,除了ST长信(600706.SH)重组成功外,其他公司重组仍在进行中。
这之中*ST科健颇具代表性,公司营业收入连续四年低于1000万,每股净资产也连续8年为负,近两年每股净资产亏损8元以上,目前主营业务已经停止运营,形势不容乐观。不过,5月26日重整计划正式获批,执行期限为6个月,可以说是年内最后的一次重组,成败在此一举,目前还未有公司表示对其重组感兴趣。
同样,*ST广夏年报显示,公司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为零,2009年营业收入也仅有410.38万元,而每股净资产自2001年以来也一直为负。自2011年12月8日重整计划获批,但直至6月初仍没有任何进展,本来定于今年6月7日执行期满,“恰巧”6月6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大股东浙江长金实业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7483401股变卖,这使得重整计划执行监督期限延长至2012年9月30日,此时大股东选择抛售股份背后的意义,值得深思。
自我救赎型:ST宝诚(600892.SH)、ST金化(600722.SH)、*ST宝硕(600155.SH)等8家公司选择定向增发、整合资产、出售公司设备等方式,试图自救。
ST宝诚将通过定向增发,暂时避免退市危机。资料显示,ST宝诚每股净资产连续9年为负,依靠自营业务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颓势,因此公司于6月12日股东大会中,决议通过了定向增发议案,发行对象确定为深圳市钜盛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及傲诗伟杰有限公司,共发行股票6000万股,发行价格定为8.83元/股,募集资金5.298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一旦募集成功,ST宝诚将暂时摆脱退市的命运。
相比之下,ST金化发展路径更加明确。在退市新规公布之前,ST金化已经积极布局,今年3月26日的股东大会上,就审议通过了修订定向增发的预案,计划募集资金总额16亿元,全部用于续建年产40万吨PVC树脂工程和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同时,公司先后出售了持有的华夏新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66.67%和沧州引大入港输水有限公司49%的股份,分别收回资金100万元、3346万元。
坐以待毙型:相比重组和再融资的保壳公司,还有一类即将退市的公司至今仍无任何动作。其淡定的态度实在令投资者难以淡定。如ST当代(000673.SZ)、ST博信(600083.SH)等11家ST公司。
其中ST当代营业收入已经是连续三年低于500万元,如果再不改善将暂停上市,但目前公司未有任何方案公布。倒是其第二大股东——南京美强特钢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动作”不断,自2011年11月10日至今10次大幅减持,3500万股减持至2005.1479万股,减持幅度达到42.71%,另外在今年1月18日分别质押给招商银行、兴业银行1000万股,可供它支配的股份所剩无几了,这似乎也从另一角度说明ST当代形势不容乐观。
“杯具”的ST博信今年刚刚摘星,却又遭遇“雷击”。2011年*ST博信实现盈利1653.96万元,今年4月25日成功摘星,可三天之后,退市新规(意见稿)的公布,使ST博信如临深渊。资料显示,ST博信营业收入连续四年低于1000万,其中2009、2011年营业收入均为0元,2008、201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17.70万元、480.83万元,主营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无论是资产重组或者是采取其他策略挽救危局,还要考虑数据之外的一些决定性因素。”李大霄向《英才》记者表示,大股东集团公司、参与重组方、债权人、以及拥有地方政府背景的上市公司中地方政府等方面的态度也尤为重要。
稀而不贵的窘境
当前资本市场上*ST、ST公司分别有91家、89家(包括暂停上市与B股),其中不乏保壳几年的上市公司,空壳公司也不在少数。
稀少的“壳资源”,为何鲜有人接手呢?
“‘壳资源’并不像以前那么宝贵了。”向威达向《英才》记者表示,地方企业上市制度有所放松,而且也会综合考虑IPO或借壳上市,在时间、成本上哪个更具优势,现在市场明显供大于求。
对于投资ST公司李大霄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投资ST类公司好比在河沙里淘金,淘到的可能是黄金也可能是沙子,如果购买河沙的成本较低,那么适当的参与,或许可以博得高额收益;一旦河沙的成本迅速推高,接近于淡黄金的价格,那么购买的风险就明显加大了,投资者不适合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