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把财产分给谁,哪怕是分给强盗,只要把财产从国家手里夺过来就好。如果强盗变成自己资本的有效主人,他就不会再做强盗了。”这是俄罗斯自由派代表人物盖达尔和丘拜斯的理论。
根据俄罗斯《2011—2013年联邦财产私有化计划》,未来俄罗斯政府将减持包括石油运输公司、石油公司、储蓄银行、对外贸易银行、农业银行、联合粮食公司等11家国有企业股份,总计将筹得8835亿卢布资金。这意味着俄罗斯正式启动继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第二轮私有化进程。
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是俄罗斯最大的商业银行,目前俄中央银行持有其57.6%的股份。按照私有化的进程,俄中央银行计划减持约7.6%的股权,在保持对储蓄银行持股比例50%加1股的基础上,成功套现约60亿美元。
为了加快储蓄银行私有化步伐,储蓄银行已邀请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信与一家俄罗斯本国投资银行共同担任财务顾问。对于其股东的选择,储蓄银行已将一份5%股权的出售提案,交给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中投公司副总经理汪建熙曾在莫斯科表示,中投公司将注意力逐渐转向新兴市场,其可能购买俄罗斯出售的国有资产,能源、农业、金融和电力均在考虑之列。中投公司已经持有俄罗斯外贸银行不到1%的股权。显然,将坐拥2000亿美元投资额的中投公司列为投资储蓄银行的首选,并非偶然。
政府应当在银行部门中拥有控制权,这一思想被很多国家所应用,但当商业银行经营利润遭遇“政策调整”而有所放缓时,国有银行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就使得国有银行的地位面临极大挑战。
就像上世纪90年代,一些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都选择了大规模的银行私有化,目的是希望通过私有化改变原来的银行所有权结构,通过降低政府对银行的控制来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真正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但在实践中,对国企的“低估贱卖”、被国际金融炒家“炒高做空”、巨额国有财产被少数寡头瓜分的案例层出不穷。
近日,俄罗斯总理普京表示“因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富有争议的私有化而发财的巨头们,应该为暴利所得一次性缴纳一笔费用,以便使自己的资产合法化。”此举为普京赢得了更多的民众支持。
但对此,前俄罗斯央行官员阿列克萨森科在其博客中一针见血的指出“普京是向全世界表明,所有权在俄罗斯没有任何意义。”
“掠夺俄罗斯,将俄罗斯人民变成国际金融寡头的奴隶”是俄罗斯私有化进程中一直被诟病的原因,这次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第二轮私有化会不会重蹈覆辙?
雷区
如果把俄罗斯第一次私有化看成是一场国家的投资,那么结果是悲剧性的失败。
俄罗斯民众期待通过私有化均分国家财富收益,但结果却是普通人几乎失去一切,成全了为数不多的寡头——获利最大的群体正是极力吹捧私有化的俄罗斯“精英集团”及美欧在俄罗斯的“代理人”。这也是在新一轮私有化中,俄罗斯最为牢记的经验教训。
从新一轮以金融机构为首的私有化来看,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预算收入和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过高的国有比例已经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导致竞争萎缩,投资环境恶化。
目前,俄罗斯国内市场并不乐观,而西方金融机构无力高价收购俄罗斯资产。为避免资产贱卖,俄罗斯副总理谢钦曾建议推迟私有化:现在俄罗斯预算仍有盈余、市场不稳定,因此应该“详细制定”私有化计划。不仅应该保证私有化的经济效益,也要保留计划出售的国有公司的“战略性责任”,同时还要维护这些公司小股东的利益。
此前,在计划的私有化企业中,只有外贸银行出售了10%的股份交易。俄第一大银行储蓄银行和第二大银行外贸银行再出售10%股份的计划,都被推迟到今年。尽管两家银行分别在2010年取得了6.4倍、1816亿卢布和2011年上半年1.1倍、536亿卢布的净利润增长,但这并未给其带来更好的估值。
为了避免重蹈国有资产的流失与低价出售,谢钦明确表示,不能以低于IPO的价格出售储蓄银行和外贸银行等企业的股份。随后,政府高级官员和总统办公厅的职员也基本上退出了大型国有公司和银行的董事会。
并且,普京要求在两个月内对所有国有公司进行检查,弄清楚其内部腐败、员工同其他商业机构的联系,以及向外海公司转移资金等情况。同时强调,必须有清晰的产权结构,明确实际股东和受益人。避免出现私有化为少数人提供的敛财机会。
将国家经济命脉、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利益如金融、能源等战略产业掌握在手中,从而能够集中开发大型项目以提高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是经济危机前俄罗斯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金融危机后,限制国有经济规模、提高国有资产管理质量向私有化新模式的转向,能否真正带动其经济发展?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剧本没有彩排。
尺度
目前,俄罗斯政府持有本国约5500家企业的股份,直接和间接控制的企业占俄经济总量的45%—50%,远高于全球30%的平均水平。为了实现私有化,俄罗斯势必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私有化的进程中,其中也会包含金融机构。
“从俄罗斯这两年的经济发展来看,一直是在走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的过程,所以商业银行的私有化是其必然会走到的一步。”中信银行国际金融市场专家刘维明告诉《英才》记者,自由市场经济与金融监管开放的国家,银行朝私有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比如欧美,在金融危机时也坚持银行私有化的属性,即使接受了国家注资也没有改变。通过私有化改革,引进外资银行或外国战略投资人参与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降低政府对银行的控制,一定会提高银行整体的经营效率吗?
“改革银行的股权结构,引进外资股东后,银行变成一切以股东利益为目标,首先重视盈利,而不会去担负更多的国家责任。如果受政府控制太多,又会影响运行效率。”按市场规律发展,鼓励经营者与投资者的积极性,创造更大的整体财富是银行私有化的目的,但是刘维明同时认为不可忽略可能存在的问题。
“现在,俄罗斯民众的担心是银行私有化会不会造成寡头的垄断,以及国际金融炒家借机做空赚钱。”在刘维明看来,在市场好的时候外资股东抛售变现是正常行为,关键要看是否有大进大出或者集体抛售的情况。“俄罗斯银行私有化是其必然过程,只是在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要分析所引进的战略投资者是短期投资者还是战略投资者。”
银行私有化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是进行中的事,刘维明认为其最终的形态相对于欧美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而言会有所不同。
本轮金融危机已能看出,金融完全市场化、完全开放的经验是错误的。因为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在某些情况下会失灵。
“所以,政府对金融机构的适当调控与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是私有化与政府行政干预调控共同结合,银行按市场机制运行,国家监管把握尺度。”刘维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