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拍照了,选好位置,熊晓鸽却有些局促。从抱臂而立到垂手直立,再到倚墙斜靠……按下快门几秒钟,而调整POSE的时间他就用了一分钟。
作为一名前媒体记者,他或许太知道传媒和IDG之间的相互需求,一个姿态总是要耐人解读的。POSE终于搞定了,熊紧盯着镜头,忽然开口说,“有记者写文章形容我有像鹰一样的眼神,怎么会把我比作鹰呢?”可怎么听,这嗔怨中都带着一种受用。
近20年,这只鹰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做着抓“小鸡”的游戏,那些“小鸡”——正是处在种子期的百度、腾讯、当当、搜狐、携程、如家、金融界、搜房……当然所获不菲,百度带来了100倍的投资收益,当当上市后奉上了1亿多美元的真金白银,金融界74倍收益……连续几年,IDG资本都端坐在中国创业投资机构的第一宝座上。
其实,1991年当熊晓鸽刚刚回国逢人便普及风险投资,被人当成“皮包公司”时,怎么都想不到,这后些年想不走运都不行。
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入世和2005年后股权分置改革后开始发力的资本市场,让人艳羡。而在这场饕餮盛宴中,有人赶上了中场,有人赶上了晚场,而IDG资本则从第一道开胃菜开始就待在那里了。
不过,在经济进入平滑期后,中国投资界的江湖很快就塞满了3000多家大大小小的机构,各色背景的机构在拼抢资源上不遗余力,这让IDG中国腹背受敌。
2011年,IDG中国用大手笔投向了寺库、优雅100、易美芯光、韩都衣舍、瑞慈体检等20多家公司,大部分都属于首轮投资。自信和决断如故,但和其他机构相类似的投向,也让IDG资本的身影逐渐模糊。
在全民PE的狂潮中,投资越来越难已成共识,各家为拼抢LP和项目资源,可谓使尽浑身解数,做LP创新的有之,与证券私募联动的有之。那么IDG资本在做什么?
“创新我们没做,在中国谈金融创新是瞎扯,像美国招法很多,你看到最后创新越多的公司越做不好,为什么?因为做得好就不需要创新,融不到钱而搞创新,基本都不靠谱。”熊晓鸽很淡定,但不管怎样,IDG资本还是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新动作。
近两年来,IDG媒体基金与文化产业亲密接触,让市场耳目一新。投资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参与《山楂树之恋》和《雪花秘扇》拍摄,与文化创意互联网公司猪八戒网结缘,而在2011年末,一笔6000万人民币投资艺术企业百雅轩的项目也尘埃落定。
与可动用的资源相比,IDG的一系列有关文化运作的资金量微不足道,但还是让市场嗅出了异样——IDG是在玩票?还是在发出突围的信号?
重返?突围?
投拍了一系列电影,为投资界带来了一阵“小清新”之后,IDG资本出其不意地还把美国的巴菲特和中国的百雅轩,这两个毫无关联的名字扯在了一起。
2002年,为了能收到巴菲特的致股东信,熊用“曲线救国”的方式花14万美元,买了区区2股巴菲特公司的股票。2011年,当熊想起要去参加伯克希尔哈萨韦股东大会的时候,报名已经来不及了,后来他意外地接受了巴菲特儿子的家庭邀请。在股东会上展览所投资的公司,是巴菲特一贯的做法,在那里有一家艺术类公司吸引住了熊,其商业模式的新颖独特让他马上就想到了国内的百雅轩——它俩的理念如出一辙。接下来,百雅轩6000万人民币的投资顺理成章。
IDG资本俨然已是“圈内人”了,这是幸运的。国内一家VC老总告诉《英才》记者,政策出来之后,文化产业骤然成为各路资本觊觎的领域,有激进点的VC甚至把2012年的投资重点放在“进文化圈上”。
上述VC人士所说的政策是指,2011年末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即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在众多投资人士眼里,此政策等于开掘出一片“蓝海”。
这样看IDG资本好像又要走运了——就像一群挤压在一艘邮轮上的人,眼看前面就要驶入暗礁区,而IDG却已经拖着一个小舢板了。不过,据熊说,为了今天这个“小舢板”,IDG资本已经足足储备了20年。
从1993年起,IDG先后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创办了后来名声大噪的《网络世界》、《IT经理世界》、《时尚》等一系列媒体;影视领域也没落下,像动画片《憨憨漫游电脑世界》、《高考1977》等都是IDG的手笔。
从文化出发,到如今再度关注文化,一个轮回后面到底是出于生存的压迫?还是主动的战略选择?
在外界看来,IDG资本此次重启文化产业更像是突围之举。“移动互联现在仍然是我们最看好的领域之一,但我们投资永远不会认定只投什么。”没理由怀疑熊晓鸽的话,因为在1993年刚开始做投资那阵子,连电池和BP机都成为IDG资本投资的对象。当然,后来都失败了,而这让熊慢慢品出规律来,“投资的机制绝对是受主流技术或政策的驱动。”
投片?投公司?
一部部IDG投资的影片火了,但在某些谨慎的VC眼里,IDG的章法有些看不懂——IDG投资电影的手法更像做房地产,或者做贸易,属于项目投资行为,偶然性的成分居多。
“你要是想进入一个行业,还是自己要亲手做一些事情,反正成本比较低嘛。”熊晓鸽承认,不管是此前的《憨憨漫游电脑世界》、《高考1977》等影片,还是现在的《山楂树之恋》、《雪花秘扇》都属于“找感觉”。
《憨憨》一剧的确赔了,作为第一届恢复高考的大学生,《高考1977》则完全出自熊个人情结的喜好。
之前这些或赚或赔的投资都是“玩票”,真正的图谋或者叫结局其实在后面——2010年IDG资本投资了美国传奇电影公司,成为它的第二大股东,仅10个月后就有了超过2倍的回报——《盗梦空间》是它的成名作。
2010年的一天,美国传奇公司的老板迎来了四个从中国匆忙赶来的人,经过几轮谈话便敲定了投资,这个过程只用了几个小时。这四人便是IDG的熊晓鸽、过以宏和部下。这一笔快速的投资让同行深感诧异——在国内投影片,却跑到美国去投资电影公司?
“中国的电影公司国际市场还是做得比较差,中国主要靠国内市场来赚钱,2011年全国总票房收益为131.15亿元,一半以上来自进口片;而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则控制着全世界70%以上的票房,后者的规模是国内公司短期内很难做到的。”熊晓鸽认为“国内文化产业缺乏高质量的原创与大规模商业投资相结合的机制。”
反观《盗梦空间》的制作过程,至今还让熊感觉酣畅淋漓。
“美国传奇公司2004年成立,创始人原来和我一样是做风险投资的。”据熊晓鸽说,他和传奇公司创始人听说一个叫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导演,自己折腾了10年的本子,于是就和诺兰联系,为他找来当红明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还和华纳兄弟共同投资了1亿多美元,最后就出了这么个卖好又卖座的片子,在全球拿到8亿美元以上的票房。
“现在国内公司做电影的创意还比较原始,大部分局限于某个制片人聘用的某个导演,而在海外则完全是以制片和发行为中心的,”参透了国内外电影市场机制的熊晓鸽告诉《英才》记者,“2012年我们不会一个一个片子投了,可能更多是投一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