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引起外界注意的,是那串数字:2010年10月,20余家四川知名民企共同出资组建四川川商投资控股公司(以下简称川商投资)。公司一期注册资本金10亿元,计划未来3年内将投资规模扩大到200亿元,未来5年达到500亿元。
虽然,民营企业公开抱团的现象越来越多,但投资规模如此之大,且由地方民企自发组织,并不多见。
好奇之后,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如此巨额的资金主要将投向哪里?由谁来操盘?公司发展方向为何?
“第一次讨论董事怎么选,投资方向等,大家还吵了起来。争得最厉害的是那些要求署名的董事。原因是董事席位有限,而大家又都是成功企业家,都想积极参与。”一位参会者向《英才》记者详述了现场的情形。
虽然争议颇多,但川商投资的高层人事安排最终还是在去年11月底敲定。宏达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沧龙担任川商投资董事长,蓝光集团董事长杨铿、金骊集团董事长温开金以及迈普集团董事长花欣担任副董事长,另设三名董事。四川豪吉集团董事长严俊波担任川商投资总裁。
目前,川商投资的10亿元一期注册资金已到位,位于成都市人民南路南延线的川商大厦将成为其首个实体投资项目。而股权投资、金融投资则是川商投资未来发展的另一个主攻方向。
“本来只是想组织几家川企合伙做生意,没料到这一想法颇合众意。四川省工商联介入以后,越来越多的川企加入其中。现在省工商联的领导还建议下面23个市州都成立类似的公司,然后由川商投资进行控股。”川商投资董事会一位高管向《英才》记者表示。
“蓄谋已久”
“变化挺大的,根本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参与进来,也没想到会这么受重视。”当川商投资被当作全国范例被各省市“学习”后,川商投资的发起人之一、海特集团董事长李彪向《英才》记者感叹。
川商们打算联合起来干点事其实“蓄谋已久”。李彪就经常和温开金等人一起交流此事。终于,去年,李彪和温开金、花欣等企业家在一次赴新加坡考察归来后,比较可行的想法被正式提出。“要做就做大。做大之后,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国内其他地方的财团、外国财团及金融机构,纷纷来四川发展,往往是跟政府对接大项目。而单个的四川企业,却因为能力有限失去了这些机会。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要打造一个川商共同发展的大平台。”
很快,这一提议得到了包括新希望集团刘永好、宏达集团刘沧龙等其他川商的支持。事实上,几乎每个参与者都坦言很早就曾有“抱团”的打算,甚至为此做过各种尝试,只是没有如此大规模地操作。
而将川商“抱团”的想法上报给四川省工商联、省委统战部之后,川商们得到的答复是支持。不仅如此,省工商联在川商投资接下来的组建和沟通工作中,还肩负起了主导作用。
应该说,川商投资的成立可谓天时地利。在去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全国就开始鼓励民营企业进军投资领域。四川省工商联党组书记钟家霖肯定了这种“抱团”行为,认为川商投资的成立,“为民间资金搭建了便捷平台,既能吸纳投资又可以从事投资,有利于激活民间资本,也有利于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在省工商联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川企参与了进来。李彪介绍说,有的企业甚至把全部资金都投了进去,“这样一来,原来的企业就完成转型了。川商投资还能起到先进带后进的作用,一些有闲钱却无处花的企业也有了出路。”
2010年10月中旬,川商投资在“第二届川商大会”上揭牌。全国首个由民营企业发起并筹建的经济组织——川商投资应运而生。
成立之后,川商投资发起人之一刘永好表示,抱团发展能让川商们实力更大、影响更大、机会更多、发展更好,而这种联合投资的模式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投资理念。
川商银行?
以往,浙商、温商的“抱团”天下闻名,尤其在金融方面,更是独树一帜。于是,有观点提出,川商投资最终的模式与道路是否会与浙商、温商类似的组织殊途同归?
显然,与规模的“没想到”相比,模式已经被操盘者们深思熟虑过了。
在李彪眼中,川商投资不同于浙商、温州商会的“抱团”模式。“他们的组合很灵活,通常是在不同的时段和商机中,采用比较松散的方式随机组合”。而川商投资则是通过统一的企业运作方式,有方向有宗旨,更规范。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川商投资的最终目标可能是办成“川商银行”。“一旦将这种模式延伸到地州,就像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川商体系一样,之后再渐次涉及PE、VC、金融担保等业务,那时的川商投资实际上就是一个准金融控股集团。”类似观点指出,这正是浙商银行目前的发展模式。
浙商银行的网站显示,其创立于2004年,总部设在杭州,现有股东22家,监管资本207亿元。自成立以来就被称之为“真正的民营银行”。
成立之初,浙商银行一共有15家股东,万向控股、广厦控股等13家民营企业共占股85.71%。在第二轮增资完成后,股东数虽由16家扩容至19家,但其中民营股东为18家,持股比例仍为85.71%,其“民营特色”仍未改变。而与浙商银行相比,川商投资和民营特色更为浓重,股东全部是民营企业。
从浙商银行的例子可以看出,“民营背景”的初衷是为民营经济服务,为浙江民企服务,因此,浙商银行在全国的布点是“沿着浙商投资路径”布局的。目前,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广东、四川、陕西、甘肃和浙江省内的所有省辖市和主要县(市),浙商银行共设立(筹建)了60余家分支机构,全国性机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而据川商投资的高管介绍,未来川商投资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不仅要在四川、全国布局,甚至会到海外购买资产。
除了在模式上与浙商银行有些类似,业内人士还认为,在细分的业务上,川商投资可能也会与浙商银行找到交集,甚至直接借用。
投资银行业务也是浙商银行的重点业务之一,而这和促进小企业的发展是有效结合的。浙商银行专门设立了小企业信贷中心和37家专营机构,开发了突破抵质押方式的“桥隧模式”、“联保贷款”、“村民保证贷”和“一日贷”、“三年贷”等适合小企业主需要的特色产品。基于小企业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不断突破,浙商银行已经成为提供最多小企业融资服务模式的商业银行,即同时提供间接融资模式(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模式(在金融市场发行债券)和混合模式(信贷资产证券化)三种小企业融资服务模式。
可以说,浙商银行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进军的一大成功范例。而在钟家霖看来,川商投资庞大的资金投入同样能为四川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届时,川商投资不仅能帮助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还能顺利实现小企业的产业升级换代。复旦大学孙立坚教授对于川商投资的模式也较为看好,认为可以复制到民营企业较多的省市。
不过,虽然期待众多,但川商投资毕竟刚刚成立,还未试锋芒。未来的路到底怎么走,如此众多的个体参与后的操盘问题、如何平衡各方“小利”与企业发展“大利”、如何实现企业与地区同步发展……对于诸多问题,一切还是待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