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是全球最大的味精制造商,阜丰集团(0546.HK)上半年营收29.88亿人民币,同比增幅依然达到45.4%,远超出10%左右的行业增速。但让投资者更敏感的数字却是其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3个百分点。
不过,如果对照同业毛利率水平,阜丰集团24.8%的毛利率水平仍然是个惊人的数字。根据A股上市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另一家老牌的味精制造企业——莲花味精(600186.SH)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毛利率仅为11.71%。
在莲花味精去年底的业绩预减公告以及2009年年报中,都重点提到了原料玉米价格以及煤炭能源价格的快速上涨,可能导致味精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并且生产所需原辅料价格存在继续上涨的可能,将对企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当投资者把同样的问题抛向阜丰集团董事长李学纯时,却得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玉米价格上涨与我们的经营业绩没有关系,请大家牢记这句话。”这句听上去似乎不太合乎常理的话,到底隐藏着李学纯怎样的商业逻辑?
实际上,在国内味精行业中,梅花集团和莲花味精一直保持着行业领军者的姿态,但自2009年,阜丰集团开始由主要向其他味精厂商提供谷氨酸(味精半成品)的工业品制造商,转而成为直接生产味精的消费品制造商。阜丰的快速转型打破了行业原有的序列,也博得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青睐。
从2009年初的0.49元港币起步,阜丰集团的股票价格一年多来暴涨了超过10倍。目前股价在5—6元港币间徘徊,但多家券商机构仍然给出了增持或买入的评级,国元证券则将阜丰的目标股价锁定在11.07港元,相当于2010年15.7倍PE,较现价仍有一倍的上升空间。
就在8月的最后两个交易日,李学纯于市场增持额外近300万股阜丰股份,平均价约为4.92元港币。对于增持,李学纯解释为:“对味精行业的发展以至阜丰的未来前景充满信心,而目前股价未能反映公司真正价值,因此增持。”
这家公众知名度并不算高的上市公司究竟缘何突然发力成为行业龙头?阜丰又将怎样延续十年十倍的高成长?
“我们有这个能力强制降价。”
“其实,中国味精行业的洗牌、重组、整合一直在进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是李学纯向《英才》记者所描述的他眼中的行业景象。十年前,这个行业中聚集着大约200多家企业,而现在只有不到20家。
在李学纯看来,推动味精行业不断整合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行业的周期性,而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如果拿阜丰上半年的数据来说,从1—6月,玉米价格一直在升高,但我们企业每个月的毛利率也在升高,并且幅度大于玉米的涨幅。所以,我说毛利率和玉米价格没有关系,唯一有关系的就是供求关系。”
2009年9月间,国内味精价格从此前一直保持在每吨7000-8000元的价位突然开始飙升,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味精价格就上涨到了每吨12000-13000元,超过50%的涨幅远比同期玉米价格上涨幅度大很多。非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明显带有炒作的痕迹,其规模也不亚于大蒜、生姜和绿豆。
彼时,味精行业又正处于一个微妙的时期。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食品添加剂企业的监管,行业内一批小厂被迫关停;另一方面味精生产污染较重,环保压力不但迫使一些产能落后的小厂退出,甚至连大厂的一些生产基地也被停产整顿。全行业的产能下降,无疑助长了对味精的炒作,也突然间拔高了味精生产商的毛利率。
但李学纯并不认为这是件好事,“一下子把价格推这么高虽然眼前有利于生产商,但过高的毛利率又会造成大量小企业冒出来,对生产企业的长远利益是有害的。”
进入今年1月,阜丰集团主动大幅下调了味精产品价格,并最终将味精整体价格从每吨13000元下拉到8000多元。“我们有这个能力强制降价。”
眼下,以25%的市场占有率坐上行业头把交椅的李学纯仍然不满足,他的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使阜丰的产能从今年的55万吨提升至100万吨,占据国内40%的市场份额。
拉长产业链
一份来自国元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成本优势正是阜丰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优势却很难被其他公司简单复制,除了公司前瞻性的原材料和能源基地布局、垂直一体化生产、资金实力、规模效益等因素外,未来又将加大下游建设,从而通吃上下游整条产业链。
2010年上半年,阜丰集团味精销售激增79%,达到23.5万吨,占据总销售额的59%,而其谷氨酸的销量则按年大减80%,降至1.2万吨,占比仅为3.2%。实际上,目前在行业内能够对外提供谷氨酸的企业寥寥无几,阜丰将大部分谷氨酸产品转为自产味精使用,无疑是对那些完全依靠购买谷氨酸来生产味精的企业的釜底抽薪。
当然,挤出弱势下游企业也只是整合的第一步,李学纯希望通过拉伸产业链条来改变竞争模式,从而提高行业壁垒,巩固阜丰的强势地位。
从玉米收购到生产玉米淀粉,再将淀粉生产成葡萄糖,通过微生物发酵葡萄糖合成谷氨酸,最后谷氨酸再精制成味精,这是味精主产品的链条。围绕着这根主链条,则涉及到污水处理、能源再利用、副产品开发等辅助链条,这是李学纯早几年就开始动脑筋的地方。
“谁要想进入这个行业来竞争,那么得有味精生产技术、淀粉生产技术,也得有电厂、肥料、硫酸化工、合成氨的生产技术,如果一家企业不能非常熟练的同时掌握这些技术,那它就很难拥有成本优势,很难与我们竞争。”在对行业整合的过程中,阜丰从未进行过行业内的收购兼并,一直坚持自建生产,这实际上也是李学纯出于对打造产业链条和区位成本优势的考虑。
多元化支撑
对于一个细分行业领域中的龙头企业来说,站在行业顶端也同时意味着它将可能承受更大的行业风险。经历过“味精有害论”对全行业造成严重打击的李学纯也并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今年半年报中,另一个投资者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关于阜丰集团第二主业——黄原胶的市场前景。虽然,目前黄原胶的销售收入只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2%,但其利润贡献却达到了20%。而对于这个并行于味精主业的高毛利率产品,李学纯野心勃勃的计划做大。
黄原胶技术诞生于20年前的美国,直到2004年才介入这一领域的阜丰集团却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原胶制造商,产能覆盖全球总需求的50%。不过,另一个数字是,黄原胶目前全球需求总量也只有9万—10万吨。相比全球最大的黄原胶制造商,投资者更想知道的是,这项只有三个国家掌握技术的产品未来到底能否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产业。
李学纯对此很是乐观。“黄原胶本身是一种性能非常优秀的橡胶材料。现在主要应用于食品行业和石油行业,但在美国已经逐渐开发出更多的用途,比如建筑大楼时在混凝土中加入黄原胶。”另一方面,2004年阜丰开始研发黄原胶产品时,市场价格大约是每吨7万元人民币,现在则基本降到了每吨2万元,并且未来价格还会走低到2万元以下。产品应用成本的降低必然会撬动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
李学纯寄希望于黄原胶甚至更多的行业新产品能成为阜丰发展的一个“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