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才的保罗·克鲁格曼的预言再次成功,那么中国人要完成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近20年的时间。
一个美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成功预测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次贷危机的经济学家、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首次访华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情,他在有生之年基本没有希望看到人民币完成国际化。
克鲁格曼1953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现年56岁,而据美国联邦政府报告显示,美国男性人均寿命为75岁。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这位天才的预言家再次成功了,中国人要完成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近20年的时间。
这个有些无厘头的推算至少可以说明,人民币国际化绝非易事。2008年,当《货币战争》一书的硝烟从民间、学界弥漫到政府高层,这场“战争”已然变成了现实的一场预演。许多场景超乎人们的经验和想象,眼下正在发生什么?未来会发生什么?中国人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货币主权?当这本专业的财经书籍演变成一本大众读物,人们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关注也迅速“大众化”。
金融危机是“人民币国际化”从纸上谈兵到征战沙场的催化剂。
2008年12月到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同韩国、印度尼西亚等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2009年4月,政府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当汇丰银行和东亚银行在香港相继发行人民币债券后,7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门下发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保驾护航。
同年7月6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以及招商银行分别与其境外合作银行,完成了其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这也标志着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从“计价货币”提升至“结算货币”,终于迈出了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著名的货币专家弗兰兹·皮克曾经说,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将成为国家的命运。没有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希望人民币的命运能承载起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当前的中国国情来说,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中国到底在如何战斗?
皇帝的新装?
你必须生产出他迫切需要的产品,否则你用自己的货币结算就没有话语权。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几代金融人挥之不去的梦想,如今,热议多年的人民币国际化终于启航了。
当然,最为兴奋的应该是中国的贸易企业,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外贸和金融交易将由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中国企业面对的汇率风险将大大降低。但是,企业家的热情似乎也比不上银行家。因为,目前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只是试点,并不是每个境外企业都可以随意开办人民币账户,如果境外企业的中国贸易伙伴不在试点的400家名单之内,他们也只能是有心无力。
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突然从理论研究层面上升到实践领域。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让人们似乎看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美好前景。然而,眼下的人民币国际化尝试,在一些国外媒体看来不过是一件“皇帝的新装”。
《华尔街日报》认为,无论是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还是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上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或许只是一个幌子,其短期目标主要是为了扶持境内出口企业顺利渡过金融危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货币国际化更多是一种市场自发的选择,而中国政府推出的货币互换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仅路径有些混乱而且只是理论上的一厢情愿,市场能否接受并不乐观。”
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走上正轨了呢?
其实不尽然,因为风险只会转移而不会消失。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如果说中国出口企业用人民币结算规避了汇兑损失,那么进口国的企业就承担了这部分汇兑损失,他们可能也没有意愿来进行人民币结算,除非中国的出口企业在产品上有绝对的质量和定价优势。同样,如果用人民币结算,原来中国进口企业的汇兑收益也会转移给国外的出口企业,但如果中国进口企业放弃人民币结算,这将阻碍人民币的流出,影响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
这恰恰引出了货币国际化的一个关键。如果你想让别人愿意持有你的货币,你必须生产出他迫切需要的产品,否则你用自己的货币结算就没有话语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高海红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国家货币能否走出国门,最终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全球的影响力决定的。德国马克境外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德国货币当局的支持,但是市场力量最终起了决定作用。而欧洲马克市场的迅速发展,又反过来迫使德国政府放弃对马克境外交易的限制。
由此可见,货币国际化实现的重要基础是市场力量,市场需要才是构成货币国际化的真实原因。
要主权还是要稳定
有理由认为,中国政府目前仍不愿放弃资本管制,这是人民币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大规模国际化最主要的阻碍因素。
基辛格说,“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控制了世界。”
以“温良恭谦让”的传统美德来揣测,中国人可能没有非要去统治世界的野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币国际化以后,中国人一定会扬眉吐气。
“在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蓝图中,中国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的诉求,从中国的经济地位来看是合理的,从中国大国崛起的战略来看也是必要的。但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良机真的到来了吗?我们需要冷静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如此评论。
从内部条件看,人民币国际化在一些方面是具有优势的。一方面,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增长稳定;另一方面,中国在货币币值稳定方面是具有优势的。
外部条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金融危机下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着变革的强烈要求,世界银行和IMF的改革正在被提上议事日程,在一个更合理和均衡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人民币有机会谋求更高的国际地位。
但是,人民币国际化也会面临很多风险。比如,到底是要货币主权,还是要货币稳定?
“尽管一种货币的国际化并不等于资本项目自由化和本币可完全自由兑换,但是,资本项目自由化和本币一定程度的可自由兑换性是一种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支持资本管制的论点都可以用作反对人民币自由化的理由。有理由认为,中国政府目前仍不愿放弃资本管制,这是人民币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大规模国际化最主要的阻碍因素。”高海红分析认为。
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市场中人民币的私人使用增加,这会刺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换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将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然而在现阶段,由于中国的利率仍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不太可能通过利率渠道放大货币政策的效应。
事实上,货币国际化从来没有明确的受益或者受损主体。高海红提醒说,“同样可以从货币国际化受益的部门,在另一方面也可能要面对新的风险,货币国际化永远是一把双刃剑,有收益,也有成本。只强调收益,甚至夸大收益,无视风险,或对风险估计不足,这对政策制定和学术探讨都是非常危险的。”
货币国际化是天使也是魔鬼,或许我们应该淡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狭义憧憬,在一步步加强政策推动和贸易探索的同时,不畏难,也不冒进,毕竟多极化的世界需要多极化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