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市公司华能国际(600011.SH)的投资者而言,2008年的一季度的确是喜忧参半。
忧的是,公司一季度业绩大幅缩水,虽然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净利润2.4亿元,但同比下降高达80%,每股收益仅为0.02元,大大低于市场预期。当然,华能国际业绩滑坡并非特例,由于煤价成本的大幅上涨,火电行业整体在年初的前两个月就出现了75%的利润下滑幅度。让投资者担忧的是,华能国际的机组质量问题、煤耗水平等隐患要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喜的是,近期公司第一大股东华能集团未赚分厘,转手将好不容易全资并购而来的新加坡大士能源公司100%的股权转让给华能国际。这样的好事可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摊上的。据悉,大士能源有限公司是新加坡三大电力企业之一,在新加坡电力市场有超过25%的市场份额。
2007年,自淡马锡抛出“绣球”,欲对其旗下全资拥有的包括大士能源公司、西拉雅能源公司、圣诺哥能源公司这三家新加坡电力企业公开招标出售以来,国际上众多投资者对大士能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其中华能国际也是觊觎者之一。但想要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华能国际存在着“先天不足”。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收购重大资产需要经过严格的股东大会的批准,这一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但按照国际竞标的程序,时间安排往往由卖方来决定,而华能集团就没有这方面的局限。”华能国际证券业务发言人向《英才》记者透露。
随后发生的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在华能国际强烈的并购动机驱动下,华能集团一路冲锋陷阵,斩将夺关,终于全资收购了大士能源100%的股权,随即便迫不及待地表达了将股份转让给华能国际的意向。
虽然目前股份交割还有待华能国际股东大会的审批,但可预计的是这出并购“双簧戏”已经成功了大半。在一个相对敏感时间段,发生如此引人注目的并购,不禁让人们揣测华能国际收购的意图。公司自去年下半年来增长明显放缓,在这样的背景下,斥9.85亿美元的巨资收购大士能源,莫非是想利用海外资产的收益来增厚公司的业绩?
“仅仅是单纯为了增加利润来进行海外收购,这个可能性应该不是很大。”国泰君安电力行业研究员王威向《英才》记者判断。此前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大士能源267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相对于华能国际320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而言,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影响。
于是,对于华能国际的并购意图我们就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去求解。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国内能源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在成本大幅上涨,而价格又受到政府严格管制的夹逼下,能源企业生存堪忧。但对于规模较大的能源公司来说,并购海外优质资产不失为一条突破僵局的捷径。
“走国际化路径有利于破解华能国际在国内市场成长性欠佳的问题,”王威分析道,“在国外,发电行业大致会有8%—10%的稳定的利润空间,比国内电价机制完善前的火电行业盈利能力波动性小,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虽然并购大士能源并非能一夜之间有助于华能国际突破眼下的困境,但它已经坚定地迈出了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正如公司证券业务发言人指出的,此次并购对于利润的考虑并不是全部,把它归属于一次国际化路径的探索也许更为贴切,毕竟选择哪个国家、哪个电厂来并购都是需要通盘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