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市场并没有感到惊讶,老练的投资者早有预期。2007年5月底,连续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ST科龙宣告自己盈利。然而,盈利报表并没有让所有的人都领情,市场对于科龙是否继续制造会计利润的质疑扑面而来。
2006年11月13日,科龙发布公告拟出售顺德区的七宗土地使用权。仅仅几天后,就与当地的公司达成正式交易。但是此次卖地贡献的净利润尚不足以完全弥补科龙在2006年前三个季度造成的亏损。
如何让科龙再次盈利恐怕是大股东一度非常头疼的问题。好在海信集团没有让人失望,2006年底据披露科龙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技术改造及创新补贴7000万元,从而得以非经常性经营的额外收益帮助公司实现了盈利目标。
如此盈利方式难免不让人对比起顾雏军时代科龙高层同当地政府的关系。作为老牌国企,海信集团的公关能力和策略无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然,科龙作为广东特别是顺德当地的一家知名上市公司,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管。
科龙的再次盈利对大小股东都是件好事,而靠一次性项目盈利却让市场放不下心。毕竟科龙的贷款还高达十几个亿,资金自顾雏军出事后一直十分紧张,即使海信不断地施以援手,也很难快速扭转局面,这一点海信高层并不讳言。
科龙新总裁汤业国曾公开表示希望尽快处置掉公司此前的诸多无效投资,包括顾雏军在江西、扬州等地大举新建的厂房及土地,都将是今后进一步的出售目标。这样一来,科龙卖地的事可能会陆续发生。
在一位家电业资深分析师看来,海信着手清理顾雏军盲目扩张留下的烂摊子,对公司在短期内缓解资金紧张状况是有利的,而且又能借此逐步实现盈利,可谓一举两得。在海信入主后,资本市场对科龙业绩的信心在恢复,产品市场失去的单子也在一点点拣回来。应该说,在众人注视之下海信自掌权以来的总体表现是值得肯定的。
对比顾雏军不断在异地建科龙分公司的做法,海信表现得更为谨慎。虽然为了保住科龙的壳都使用了非经营手段,至少相对透明一些,对公司资金流也着实有好处,没有单纯玩数字游戏。
科龙的今与夕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摆上了台面。过去的那些疯狂投资、掩人耳目的报表盈利到底是不是民营化之过?我们看到了太多的系和幕后的实际控制人大肆玩着各种资本把戏,将小股东甚至监管部门玩弄于股掌之中。从中科系、德隆系、格林柯尔系到成功系,再到斯威特系,很多系的发展壮大中都有民营大佬收购国有上市公司的情况,比如成功系收购湘酒鬼,斯威特系收购小天鹅,当然还有科龙。
经济学家周其仁曾表示,民营与国有的划分其实不应简单按照法律上的产权归属。那些一个人说了算的企业不应单凭它打了民营甚至海归的牌子就轻易相信它治理企业的能力。
这样的观点对热情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和常常力不从心的监管部门都很有用。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来推进国有上市公司的改造,用什么样的游戏规则来约束民营企业家的行为,需要决策者观念上的突破。民营和国有在能力上的分别并不像我们此前想象得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