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人风险投资界的开拓者,十年间,刘宇环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不少已是大名鼎鼎,不经意间他成为业界重量级的人物。
九年没退出
1995年底,离开了华登国际的刘宇环,先知先觉地看到了中国大陆市场这片风险投资商的新天地。
在尚处于转型经济时代的中国,究竟要种下怎样的种子才可以开花结果呢?刘宇环为新公司中经合设定的投资原则是借VC的东风,把硅谷的技术带回来。他对那些准备回国创业的华人留学生青睐有加。
1996年就在邀请联想参加的那次美国电脑大会上,刘宇环还认识了两个年轻人,他们怀揣着有望扣开3G之门的技术打算回国办公司。这两个中国留学生的想法和创业前景深得刘宇环的赞赏,十年后他们的名字屡次登上媒体,这就是陈卫和徐广涵。
据中经合的董事经理陈少晖介绍,陈卫和徐广涵最早在美国成立了希威尔公司,然后在中经合的风险投资资金注入后,与大唐电信合资创立了北京信威。
“希威尔的技术当时是第一个在国际上被认可的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讯技术。”陈少晖介绍。
然而,北京信威自诞生后一路走下来的各种磨难仿佛是对刘宇环信念的一种考验。“科研商品化非常困难,周期长、风险高,我们在信威一投就是9年。”刘宇环说。
以风险投资的通常运作来看,一项资金的投资回收期越长,收回的风险越大,投资家面对出资方的压力也越大。在投资信威的事上,中经合不断遇到上游出资方有限合伙人的疑问,中经合不断在解释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不要轻易放弃。
9年间,中经合自己也有过几次退出的机会,包括摩托罗拉在内的好几家公司都表示过收购中经合投资股份的兴趣,由于理念不合,刘宇环最终决定坚持下来,而且在信威最困难的时候提供两次过桥贷款。“那是他们救命的钱,如果我们不提供贷款,他们可能就垮台了。”刘宇环说。
2007年初,信威提出上市申请,但很快传出了审批未能通过的消息,再一次遭遇挫折。然而,在刘宇环眼中,能够借风险投资的力量推动技术的跨国交流,支持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无论在财务回报上还是在感情上都会有成就感。“既然已经等了这么多年,就不会再为这一两次挫折而气馁。”
“
只做场外指导
用什么方式来支撑中经合投资的激情与梦想呢?在VC界历练多年的刘宇环将风险投资家比喻为篮球比赛的教练。
“篮球比赛的中锋很值钱,上好的中锋懂得传球的艺术,但是如果中锋自己很强却不传球,那整个比赛就容易输掉。”刘宇环说。
风险投资决策就如挑选一支球队,刘宇环主要看创业团队的领军人物是否有领导力和统驭力,整个团队是不是有凝聚力。
虽然每次判断的基调都无一例外地看创业者的人品、分析创业背景还有成功的经验,但是把握人的特点有时需要敏锐的观察。真正属于成功创业者的那些特质不是每个有从商愿望的人都具备的,这时风险投资家的角色就非常重要。
“有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团队能共苦,不能同甘。”刘宇环摇头说。
在他眼中对人的判断没有一定之规,总结起来会包罗万象,而在这个行业时间越长,评判的尺子就会越准。
真的做出投资后,刘宇环认为对投资方最好是在场外指导,自己不要下场,亲身参与比赛就很难看清楚成败的原因。在这一点上,他认为中经合坚持做专门的风险投资比大型IT企业集团支持的风险投资要更容易成功。
专注一个领域的权威
随着中国市场逐步放开,大量资本涌入中国,风险投资也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年轻一代的风险投资家要如何才能跟上变化的节奏?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本身要有经验,创业和投资的经验都要有,”刘宇环强调,“单纯注重人脉很容易跌跤。”
“就像练武功一样,首先要打好基础,常见的那几十招比较容易学,但是救命的三绝招一定要学到手。”刘宇环说。
他特别建议年轻的风险投资家要集中在某一领域,要有原则和方向感。“这个行当的诱惑太多,一不小心就容易不务正业,甚至走火入魔,武功全废。”而专注在一个或几个领域上,把自己培养成权威、领袖,就不容易误入歧途。
作为横跨太平洋的开拓者,他把自己的经验无偿地传授给很多后来者。IDG的周全,鼎辉的王功权,还有南方证券的阚志东,都曾在早期得到过刘宇环的点拨。
看到今天他所熟悉的十几个风险投资家在国内发展起来,刘宇环说他很高兴,从当初把经验传授给别人开始,就没有担心过会被超越。
在VC界,比激情更重要的或许是一种人生态度。
相关链接
刘宇环,1948年出生于北京,1974年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莱商学院,获硕士学位;曾是Chester International的合伙人,Marsquare International的总经理,台湾最早的风险投资基金公司——国际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创办人及负责人,华登国际投资集团(WIIG)的合伙创办人及执行董事。并于1989年创办美商中经合集团(WI Harper Group),任董事长至今。
刘宇环的风险投资生涯始于1983年,其时,他与合作者在台湾建立起了台湾最早的风险投资机构——台湾国际创业投资有限公司。1985年,在有“台湾科技之父”之称的李国鼎邀请下,他与另一位硅谷华裔名人、马来西亚华侨陈立武合作,共创华登国际(亚洲)(Walden International, Asia)。
1989年,他又组建了以风险投资咨询、管理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主的中经合集团,并在旧金山、台北、香港和北京等地都设立了办事处。随着华登集团在亚洲地区投资业务的快速扩张,刘宇环对中国大陆地区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然而,到1995年时,Peter Liu却恰恰因为这一点而与华登集团的美国合作伙伴产生了严重的观念分歧,只好离开华登集团,并以中经合集团为基础,重新建立自己的风险投资事业。
近17年的风险投资历程中,刘宇环在太平洋两岸的200多家高科技风险投资个案中都扮演过重要角色。在其众多投资案中,Creative、Commerce One、Fantastic、Intraware等都是极为成功的案例。1992年,刘宇环对其初始投资只有170万美元的新加坡公司Creative,作为第一家非美国本土科技公司在美上市后,市值达到17亿美元,投资增值达200多倍,使得刘宇环与华登投资公司一炮打响,同时也成为日后许多非美国本土公司寻求增值发展的最佳模仿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