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持续了小半年的火热行情,已经开始降温。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50.7%和33.2%,尽管同比仍然有较高增幅,但增速却是今年以来的首次下滑。
而在价格方面,国家统计局表示,5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体现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环比上涨城市个数减少,涨幅有所收窄;二是同比上涨城市个数继续增加,但一线城市涨幅首现双收窄(新房和二手房),二、三线城市涨幅则继续扩大。
面对过去一年个别一线城市——比如深圳,新房同比去年价格涨幅达54%,二手房涨幅即接近49%——的巨幅增长,以及其他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的“量价齐飞”,人们不禁开始感叹,一些城市买房就赚钱的时代又回来了。
与此同时,正值“股灾”一周年之际,A股三大板块指数跌幅均超过40%,针对二级市场的基金在今年上半年能够取得正收益则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高投资收益对于资金的吸引力不言而喻,今年下半年,房地产是否依然能够延续上半年的火热行情?对于投资者来说,半年之后是否需要“调仓”?
风头转向
一位海外私募基金的负责人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直言,过去一段时间,房地产的高投资收益率多少已经“惯坏了”中国的高净值投资人群。
“对于年化收益率低于20%的投资,对方多是质疑的态度。”他表示,但实际上,目前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资产包,年化收益率约在15%左右就十分不错了。
而这样的投资收益率对于普通投资者却是“渴望而不可得”,货币基金、理财等固定收益产品的回报率一般在3%-5%左右,门槛更高的信托产品收益率也不过10%上下(今年以来多在8%左右徘徊)。
中国资金市场正在迎接一个低利率时代。
而从去年各大上市银行的财报中可以看出,2015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11.87万亿,同比增长23.44%,远高于贷款总额10.33%的增速。同时,去年下半年,国有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到贷款增量的97.62%,换言之,新增贷款几乎全部来自房贷。
如此来看,开发商收到的购房款有很大一部分(首套房自付比例约三成)来自银行的低利率贷款,如果从2015年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到位情况来看,2015年1-6月,资金到位同比开始由负转正,并一路升高。
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率逐渐走低、较低的融资成本,以及调控政策上的宽松,催生了新一轮房地产行业的热潮。但从最新的消息来看,以上三支“催化剂”都正在变得模糊。
一方面,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正本开始上升。相关数据显示,今年5月,A股上市房地产企业公司债的平均票面利率为6.16%,相比4月增加了0.9个百分点,增幅为17%。
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截至今年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44.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45.59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10亿元,比去年同期少3072亿元,对此,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货币政策走向开始改变,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适度收缩。
另外,北京、上海等地正在逐渐收紧房地产限购政策,此前上海已经将外地购房缴纳社保的年限延长至5年;而北京方面也正在加大力度规范租赁市场秩序,遏制房地产投资需求。
收益率的可能
如果说资金、政策决定房地产的大势,而供求状况则决定了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冷热。
近一段时间,在一些二线城市,地王频出,房价、土地价格暴涨。其中厦门、苏州、南京、合肥等4座城市甚至被人们称作“房价四小龙”,其地价、房价大有接过一线城市涨幅势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厦门环比上涨5.5%位居第一,合肥环比上涨5.1%位居第二,南京上涨4.1%。
而在库存方面,包括武汉在内,几座房价大涨的二线城市库存去化周期均小于一线城市,即有“供不应求”之势。根据广发证券的统计,北京房地产去化库存需14个月,上海11个月,广州16个月,深圳13个月;而南京、杭州、苏州、武汉、厦门、合肥6座二线城市去化,分别需要2个月、6个月、4个月、6个月、7个月和8个月,均低于10个月;这样看来,在南京等地开发商拼命“抢地王”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认为,人口流动是唯一影响城市房地产兴衰的原因。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二线城市必然将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
反观部分一些主要城市如成都(需27个月去化)、青岛(20个月去化)、长春(19个月去化)、西安(18个月去化),均是房地产供应过剩或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下滑的地区。
不过,从5月整体成交的数据来看,广发证券统计的70个城市显示月度成交环比已经出现了7%的下滑。
而一些城市也在从政策方面着手推进“去库存”目标的执行,比如大连就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但根据易居数据显示,其需16个月才能去化的库存量不可能在短期使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