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移动集团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休两年后,王建宙推出自传式作品《移动时代生存》,从自己的视角讲述中国通信事业的几波浪潮与往事。为了写好这本书,他把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又重新系统地学习了一遍。
两年的退休生活,王建宙过得并不悠闲。他还跟从前一样,时刻关注着手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行业的变化,也经常出现在公众及媒体的视线里,为他热爱的事业摇旗呐喊。
“每天早上醒来,想到这一天又会有成千上万的新用户诞生,我就会感到振奋,而且这种感觉来得特别的自然而然。”这话从王建宙的嘴里说出来,没有人会怀疑其中的诚意。王建宙对工作的痴迷一直是渗透到骨子里的,用他自己的话,一辈子只从事了这一个行业,虽有艰辛但更多是快乐。
曾有专业人士评价王建宙在世界通信行业中都具有强大影响力。而王建宙对这些标签从不在意,他更愿意聊的,是他喜欢的手机,他对行业的感悟。
划时代手机还没出来
iPhone 6在中国销售第一周的数据出来之后,王建宙松了一口气,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大家都以为智能手机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iPhone 6仍然能够创下三天销售1000万台的历史新高,这让王建宙看到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在技术上都没有颠覆性的创新,这让王建宙看到中国智能手机还有创新的希望。
同王建宙一样,很多原本与手机无关的商人,也早看到智能手机的广阔市场,并豪情壮志地争相进入。可惜,一番厮杀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笑得出来,更多人是勉强生存,还有人已铩羽而归。智能手机是块肥肉,但并不好下口。
“国外一般一个国家的手机品牌就几个,但是中国的市场足够容纳更多的手机品牌,现在判断谁胜谁负还为时过早。而且这么多品牌当中,没有一款真正创新的手机。”王建宙说。
2013年末,在央视的一档节目中,参加录制的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问同为对话嘉宾的王建宙,对小米手机有什么看法?王建宙当时回答他说,很欣赏“小米”在短期内把品牌打响,但希望中国的制造商能够制造出划时代意义的手机。同样的话,王建宙也对华为的高管说过。
王建宙不是随口一说,他对划时代意义的手机有明确的定义:“现在的智能手机,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一样的操作系统,同一家生产的芯片。真想独树一帜,首先就要独创出跟别人不一样的操作系统,要自己生产芯片。而且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制造材料上创新。”
王建宙最期待的手机款式是可以折叠或者是可以卷起来的。方便携带,打开后又是利于操作的大屏幕。简单来说,就是合起来是个手机,打开后是个Pad。“每当看到有人用那么小的屏幕手机看书看视频时,我都会觉得他的眼睛肯定特别累,可屏幕过大,一般人又无法握住接打电话。”
王建宙现在用的手机是华为生产的,他说,这是他用过的唯一电池充满之后,电量可以用两天的大屏智能手机。“所有手机厂商都希望手机电池有强大的续航功能,但是还没人能生产出来,这也是材料创新的一种。”
王建宙很认真,目前为止却没有手机厂商愿意真正去按他的想法创新。“大家都忙着怎么在市场当中竞争挣钱,没有时间沉下心想创新。但手机好不好,未来一定不是比谁的薄,谁的大,谁的价钱便宜。我坚信手机一定有革命性的格局,就是要看谁敢先进去。当年我们都认为不会有手机生产商能超越诺基亚,可是做PC的苹果却生产出了iPhone。”
降价不是运营商的出路
2011年8月,中国移动召开各省总经理的研讨会,邀请马云到会演讲。会前马云问彼时还未退休的王建宙讲什么好,后者回答他,放开讲,怎么想就怎么讲。在会上,马云果然放开讲,他说,“互联网企业正在大举进军电信市场,我喜欢在别人的地盘打架。至于你们想搞互联网,恐怕你们的机制不行,你们的年龄也不行了。”在场的移动高管不免紧张,王建宙却泰然自若。
为了对抗竞争者,移动也曾推出了一些创新的服务,例如飞信。几年前,王建宙去一所大学演讲,学生们告诉他,一个班里的同学如果谁不参加飞信群就落伍了。但时至今日,很少有人再提及飞信。
腾讯微信不但升级了飞信和微博的功能,还推出了更多更具黏性的服务,甚至在很多社交圈子里已经代替短信。近日,微信又加大了网络语音通话的宣传,微信电话本出现后,不少媒体开始猜测未来它可能代替运营商的语音业务。对此,王建宙仍然认为运营商才是永远的赢家。
“对运营商来说,的确是短信业务不断减少,话音业务也不再增长,但是流量业务在快速增长。微信也好,其他服务功能也好,都需要流量,大部分人还是离不开移动网络,运营商是整个价值链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我不认为腾讯的微信和中国移动网络是一种竞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前马路上走的是人,后来有了马车,再后来有了汽车。不过,马车也好,汽车也好,路总是需要的,而且汽车比马车需要的路更多,更宽”。
王建宙把运营商比喻成修马路的,可是以前的路只有一条,“过路费”是必交的,现在人们有了选择性,运营商是不是也要开始转变思维,比如把“过路费”降低呢?王建宙承认运营商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候,流量和语音通话的费用也在降低,但降价绝不是运营商转型的方式。“靠降价是没有用的,通话费用降得再低,要用微信去打电话的人还是会用微信。转型还是要从业务上转,比如以前经营语音,现在经营流量,像美国的一些电信运营商,靠4G流量的快速增长,经营得也是不错的。”
和世界上所有电信运营商一样,王建宙一直在寻找让竞争对手无法取代的业务。“看股价就会发现,互联网(公司)的股价估值特别高,别人告诉我这是因为他们用户多带来的价值。但运营商的用户一定是更多的,因为有手机的人不一定会上网,但一定会用手机卡,我们并没有把用户的价值真正发掘出来。”
对于这一点,王建宙很佩服互联网企业。多年前,王建宙在香港看到八达通卡的便利,就想应用在手机上,用手机卡支付车费、买东西等等。可是他想不通如何改变消费者的习惯。嘀嘀打车以及快的打车的出现让他深受启发,“中国人从来没有手机支付的习惯,可是嘀嘀和快的一来,人们的消费习惯就改变了,所以我觉得市场潜力是无穷的,问题是如何吸引消费者愿意为你的产品改变。”
采访之后,王建宙在一场论坛中坦言,“对于我来说,我希望大家用手机,只要你用手机,不管用话音、短信,还是用微信、微博,我都高兴。”
也许对他而言,难题永远存在,但专注就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