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欧洲众多企业走上了出售之路。其中不少是拥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技术积淀的知名品牌。
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并购浪潮,其中中国企业的表现依旧活跃。2014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共完成案例75起,同比涨幅达92.3%。
中国企业这一轮“走出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从以往并购资源矿产到并购技术品牌,大量资金追随李嘉诚的脚步,加大欧洲投资力度。中国买家不再是国有企业为主,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其中。并购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金融机构、金融杠杆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技术型并购的整合也呈现出全新的特点。
与此同时,国际并购联盟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失败率高达70%。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依然面临着三个“隐形陷阱”,即“土豪式”作风、“捡漏”心态和文化整合之难。
要控股还是要技术?
2014年5月8日,上海电气(601727.SH)与意大利国家战略基金FSI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出资4亿欧元向FSI收购意大利燃气轮机生产企业安萨尔多能源公司 AEN 40%的股权。这项收购完成后,上海电气将成为AEN唯一具有产业背景的股东。
但收购过程一波三折,最后上海电气与FSI接触,并提出几个条件:第一,希望是安萨尔多的大股东,但也不是“非要不可”;第二,底线是技术要全面共享;第三,只要安萨尔多经营良好和健康,管理团队可以继续保留,可以不裁员;第四,上海电气必须是安萨尔多的唯一产业股东;第五,上海电气将与安萨尔多一起共享中国与全球市场,并一道出资研发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燃气轮机且共享知识产权。
意大利方面立刻心动。历时6个月,并购最终签约。
看得出,其他公司并购失败,重要原因在于收购方要求完全控股,双方核心利益发生尖锐冲突。
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中也吃过不少类似苦头:要求100%控股,会引发对方很大的戒心,完全的控制会让对方失去安全感,特别容易受到来自工会的阻力。
而且,即使付出很高价格拿到了100%的股权,但核心技术还是拿不到。正如一位业内人士对《英才》记者所说:“核心技术拿到了,转化到国内还有一个过程,技术毕竟掌握在人的手里、团队的手里。”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不看好这种模式,认为最终将导致国内企业失去独立研发能力。“这种还是市场换技术,都是把自己的饭碗绑在别人的腰带上。”
摒弃抄底心态
马里兰大学商学院的Anil Gupta教授长期研究中国、印度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他在接受《英才》记者提问时建议,“不要急于并购高端技术和知名品牌,因为这需要高度的管理全球化企业的组织能力。”
一些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盲目扩张的“土豪式”作风、“捡漏”心态下的感性冲动。抱着一种抄底的心态,却没有清晰的战略思考,就可能让自己陷入陷阱中。
历来善于并购的德事隆集团中国区总裁林明扬就曾对《英才》记者表示,并购中起决定作用的其实不是钱。“你要请很合适的咨询公司,对于公司的未来战略,要收购的公司是否在你的战略里,实现战略的步骤都要想清楚。”在他看来,并购不是简单的买卖甚至抄底。
中集集团(000039.SZ;02039.HK)并购德国消防车生产商Ziegler,就是看好国内消防车市场的巨大缺口。“中国现有消防车在2万—3万台,年均新增和更新2000多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以广州为例,高层建筑8000多栋,而消防云梯车仅有10多辆,大部分消防车水喷射高度只有30米。”中集集团宣传负责人刘坤领告诉《英才》记者。
今年4月,中鼎股份(000887.SZ)收购了特种橡胶密封件生产商德国KACO的80%股权,KACO的客户包括为大众、保时捷、奥迪、特斯拉、沃尔沃等。中鼎股份证券事务代表蒋孝安告诉《英才》记者,公司的并购是出于向高端化和模块化生产转型,“如果跟不上全球研发生产趋势,可能就会失去一个做配套的机会。”
“现在已经有机会,如果不抓住,就丢了。而且如果经历了漫长亏损期,各方面已经萎缩,并购后还要重新调集很多资源,就不值得了。”日发精机(002520.SZ)董秘李燕告诉《英才》记者。
日发精机在今年5月并购意大利MCM公司,是先收购了80%的股权,对剩余的20%做了约定:在交割日两年后且五年内交割,买方将剩余 20%的股权 316万欧元的交易价款支付给卖方。李燕对《英才》记者表示:“中间有一个过渡,双方都还需要互相观察和支持。”
金融配套
国内金融服务和政府支持等滞后,缺少帮助企业走出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性制度,不少业界人士担忧,这导致企业在海外孤军奋战,“被动的稳扎稳打”。
“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不够,在很多国家没有网点,客户买国际品牌的产品,人家就能够提供按揭贷款等,但是我们就不行。国家可以支持制造企业发展金融租赁业务。”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对《英才》记者建议称。
中联重科(000157.SZ)并购CIFA过程中,与弘毅投资、高盛公司和曼达林基金的合作从2008年9月一直延续到2013年9月,从而规避了整合中的诸多风险。
2014年5月12日,日发精机发布定增预案,募集不超过3.5亿元资金,其中约1亿用于购买意大利MCM公司80%的股权,约2.1亿向 MCM补充流动资金。
方案披露后,日发精机股价连续大跌,三天下跌近三成,股价跌破20.84元/股的发行底价。日发精机董事长王本善出手增持“托市”,但于事无补。
日发精机后来宣布将定增改为重组。“MCM内部整合会耗费很大精力。为了3个亿搞定增,耗费大量精力,其实也不太必要。还不如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整合。”李燕向《英才》记者解释其中缘由。
这提醒赴海外并购的国内企业:对于融资方式万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