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先生”,这是卡特彼勒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欧博赫曼送给陈其华的新绰号,一并送上的还有一枚特制的勋章。
1994年,陈其华加入卡特(徐州)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一晃20年,陈其华已升任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中国公司董事长。
“时间都去哪儿了?其实都在这里。”陈其华指着胸前的勋章说:“加入徐州公司时,我还是一头乌发,现在开始灰白了。还好我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就像卡特彼勒一样。”
当年,在“工程机械之都”徐州设立合资公司,被卡特彼勒视为其打拼中国市场的第三阶段,即实现本土化生产。
“不过我们才仅仅开始展示我们的能力。”欧博赫曼告诉《英才》记者,卡特彼勒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第四阶段——集中精力全面系统地构建完整的业务模式。
在全行业并不景气的当下,卡特彼勒还能在中国继续讲述高歌猛进的故事吗?
调整要看投资回报
伴随经济下行和需求放缓,全球机械制造行业持续不景气。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增速亦大幅萎缩。
始终稳坐全球行业头把交椅的卡特彼勒,在如此大背景之下未能完全幸免。2013年,卡特彼勒全球销售收入为556.56亿美元,与2012年的658.75亿美元相比下降16%。75%的营收缩减源于以矿业为主的资源行业对新机器需求的骤减。
不过,尽管市场环境严峻,卡特彼勒机器和动力系统业务2013年运营现金流却创造了最好纪录,达90亿美元。比2011年增加了大约10亿美元,这很大程度受益于公司减少了价值29亿美元的库存。充裕的现金流使卡特彼勒能够在去年回购价值20亿美元的股票并增加15%的股息,成功将资本负债率下降了大约8个点至29.7%——这是逾25年来,卡特彼勒最低的资本负债率。
“尽管销售收入下降了近100亿美元,但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整体地位却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动力系统取得的利润与2012年创纪录利润接近,金融产品部门也取得了创纪录的利润。”欧博赫曼告诉《英才》记者,成本灵活性是其在市场波动周期里关注的重点,卡特彼勒采取了大量措施来维持销售下降时的盈利性。
相比全球市场的萎缩,卡特彼勒在中国却实现持续的高增长,2013年其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为35亿美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超过了20%;其挖掘机的市场份额从早些年前的行业六强之外杀到前三强。
基于对全球市场的分析及过去一年的业绩表现,欧博赫曼告诉《英才》记者,预期公司2014年销售收入展望与2013年基本持平,在正负5%范围内,“公司预期基础建设行业销售有所增长,动力系统业务相对持平,资源行业销售下降。”
此外,鉴于矿业的销售在短期内不大可能有显著提升,卡特彼勒转为专注于减少结构性成本,以帮助提升长期的业绩。在近期,卡特彼勒关闭数家小型工厂以及缩减其他工厂规模,并且重新部署产品至更具成本效益的地方。
此外,不管市场如何变化,卡特彼勒一如既往通过严谨的流程评估来确保全球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去看投资回报率,不管我们是建新厂、扩厂或者在不同国家进行收购。”欧博赫曼说。
进入秋收期
相比对全球市场预期的审慎表达,欧博赫曼对中国市场显然寄予了厚望。
“我们希望继续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正在为未来20—30年的发展投入大量精力。短期内,卡特彼勒在中国的目标是2015年在中国挖掘机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同时在中国区的营业收入在全球的占比大幅增加。”
不过,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整体增幅仍处于滞缓状态,市场前景似乎并不乐观。一方面,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库存加大、应收账款高企、融资按揭资金紧张等问题陆续爆发;另一方面,国内几家上市龙头企业年报频频报警,营收、利润下滑严重使得银行不断收紧其融资额度。
“市场需求迟滞与应收账款高企的矛盾继续扩大,人力成本增加与企业营收减少形成鲜明对比,对一些企业而言,生存的压力远高于发展的诉求”,中投顾问机械行业研究员段嘉宣向《英才》记者分析,欧美次债危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行业内公司的恶性竞争是造成这次行业深度调整的共同原因。
事实上,卡特彼勒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中国,但90年代在徐州设立合资公司后,并未将厂区快速复制到其他城市,其进入中国的早期市场占有率一直在五六个百分点之间徘徊。直到2010年之后,卡特彼勒在中国的扩建突然提速,多个工厂、研发中心、再制造等项目在中国遍地开花。
市场的井喷已经过去,工程机械也开始进入平稳增长期,这却是卡特彼勒所期盼的,其前期的布局正与之相吻合。于是,卡特彼勒开始进入第四阶段。陈其华认为卡特彼勒将进入一个“秋收期”。
在欧博赫曼看来,世界上每个经历过飞速发展的国家通常都会面临一个调整期,从而能够实现更为合理持续的发展,7%、8%的经济增速仍能够给中国的城镇化、市场化等重大改革与调整以空间和时间,西部发展、新农村建设、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投资将持续带动内需,这些都将为卡特彼勒在中国的持续成长提供可能。
“我们欢迎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竞争,因为竞争会给大家都带来能力的提高”,陈其华告诉《英才》记者,卡特彼勒开始在中国全面部署端到端的产业链集成化。
在徐州公司成立20周年纪念仪式当天,卡特彼勒位于徐州工厂新厂区的大型液压挖掘机工厂以及底盘零部件和履带装配工厂正式运营,随着374F大型挖掘机的投产,徐州将成为卡特彼勒全球最大的挖掘机制造中心。
就在徐州工厂不远处,卡特彼勒牵头与江苏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同筹建的供应商工业园,已经引进日本、美国、德国和中国香港等地8家战略供应商,目前已有4家企业建厂生产。陈其华说,这缩短了采购周期,降低了物流及生产成本,提高了卡特彼勒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