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诸多难题,并未阻止整个中国节能产业的加速前行。
4175家企业、43.5万从业人员、年产值1653亿元、同比增长32.24%,以万亿计的市场价值预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竞食者的行列。其中,建筑节能正被一些分析人士视为环保节能领域最具潜力的逐金之地。
相关数据显示,建筑业已占社会总耗能的30%,再加上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消耗,在社会总耗能中占比甚至近“半壁江山”;此外,建筑物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了全球排放量的48%。
业内人士判断,随着中国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整体能耗还将持续攀升。而让建筑“变绿”的各种解决方案已催生出一个庞大的市场。实际上,全球建筑节能市场规模已达数千亿美元。
不过,目前的建筑节能市场鱼龙混杂,新进企业资质良莠不齐;一些老难题未解,新问题又在产生。产业处境仍应和着那句老话:前景无限光明,道路依旧曲折。
面对产业生态的变化,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江森自控亦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我们需要整合更多成功经验和全球资源到本土市场。”江森自控建筑设施效益业务大中华区副总裁陈润生告诉《英才》记者,这家全球建筑环境市场上最大的集成产品、系统和服务供应商,仍然需要强化核心竞争力,才能保住其在中国市场上的领先优势。
显然,领跑者并不那么好当。掘
金中国智能建筑工程
2005年,江森自控32亿美元收购了约克国际公司,也就在这一年,陈润生履新江森自控建筑设施效益业务在中国区一把手的职位(公司不设区域总裁一职),开始带领团队发掘中国能效市场。
彼时,江森自控已在全球市场赢得了100万个客户;包括帝国大厦等全球近90%的最高建筑,及一些地标性建筑和场所都采用了江森自控的能效解决方案。
然而,尚处混沌期的中国能效市场与欧美等成熟市场存在诸多差异,这也考验了早期“淘金者”。包括江森自控在内的前期进入者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政策落地难、开发商无动力、融资渠道寥寥、大众认知严重不足。
“成本高是建筑节能的主要制约因素。”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告诉《英才》记者,对于那些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来说,进行智能化改造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很多企业不知道节能改造后能为其带来什么样的效益。
因此,一些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发现,国际市场已经完全成熟的项目经验和商业模式,在国内却无法对接落地。
而在中国的能效市场,主要存在资金依托、技术依托和设备依托三大类型的公司。涌入这个市场的玩家多数是专注于某一细分行业的中小企业,做单一环节改造和单体设备更新。此外,有些大楼宣称进行节能改造,也只是对局部或单个系统进行改良,很少对建筑物内部的所有能源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
基于对中国市场里竞争主体的观察,同时充分研判自身的优势和能力,江森自控开始在市场上推出“一站式楼宇解决方案”——“就像为病人看病一样,我们做的是从咨询、体检、诊断到全程治疗的综合性解决方案”,陈润生告诉《英才》记者,江森自控也由此成为获得中国智能建筑工程最多的企业。
但随着中国政府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扶持,以及国内企业的迅速成长,节能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跨国能效服务商要取得市场优势,难度还在加大。
从业务模式上来看,江森自控也将面临更多竞争者: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往综合方案提供商的角色靠拢,跨国能效服务商要在一些区域性和细分领域的市场取得优势,难度也在加大。江森自控需要在未来的市场拓展中抓住先发优势,不断‘进化’自身的解决方案。”并在各种细枝末节的长线服务中获取更多客户的信任。
商业模式不易控制
中国一直是江森自控在全球市场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市场的权重还在加大。
住建部官员预计,2020年前,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将至少在1.5万亿元以上。相关研报也显示,以中国现有的建筑存量计算,即使只有一半能进行节能改造,这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至少有平均4%左右的业绩提升。
愿景很美好,但现实仍有些“骨感”。只要政策落地难、开发商动力欠缺等长期影响产业发展的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各种炫目的测算,也只是写在纸面上的理想循环而已。
就目前的市场阶段来看,政策层面的支持和相关细则能否落地,仍然是市场空间能否迅速打开的关键因素。侯宇轩认为,当政府、金融机构、开发商、能效服务商,乃至终端消费者真正形成合力,建筑节能市场才算是步入成熟化的发展阶段。
目前,金融方面的相关创新和支持乏力是建筑能效市场发展中的一大软肋。“银行很多时候对项目的好坏、项目节能效益等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最大的担心就是贷款无法回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忆告诉《英才》记者,一方面融资机构需要提供购买合同、节能效益的抵押等更多经营品种,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另一方面银行也需要鼓励相关业务部门的创造性。
2011年初,江森自控开始与亚洲开发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合作,提供“能源效率多项目融资计划”。此项目信贷风险由亚行与金融机构共同承担,上海浦发银行负责向需要节能改造的建筑业主发放贷款。江森自控则负责寻找并实施具有节能潜力的建筑项目,并提供审计和能效解决方案。
陈润生告诉《英才》记者,这样的方式解决了困扰已久的资金问题,企业在接受节能改造服务时降低了风险。
除了解决融资难题,应用于帝国大厦的可复制化楼宇改造模式,解决了包括启用新技术来计算和证明节约量、绩效合同的签订以及项目回报等问题。
但江忆却认为,这种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并不容易控制,有些业主的不诚信,未按合同进行操作,极易与能源管理的企业产生矛盾。而出现类似的纠纷之后,国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因此,能效服务公司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时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