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选全美“最具影响力的100位董事会成员”之后,66岁的Bill McCracken从董事长换位到CEO,开始为拯救“老兵”CA冲锋陷阵。
也许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毕竟C A的浮沉,可堪称IT史上最惊心动魄,也是最为惨烈的一例。
怀疑C A已死?这并不奇怪。曾经,美籍华人王嘉廉将一手创办的C A推向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的座次,并一度比肩微软,风光无限;但也正是这位创始人,将CA推向盲目扩张、管理失败以及财务造假的深渊。
从2005年冠群电脑(Computer Associates)更名为CA,再在2010年从CA到“CA Technologies”二次更名,为了让这家在1976年诞生的“英雄”不至于走上末路,CA董事会也是绞尽脑汁。
“当我制定完战略之后,董事会成员对我说,干脆你去做好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之后成为了公司的CEO”,Bill McCracken对《英才》记者称,大多数的公司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战略,而是因为无法执行战略。
如此决定,对于BillMcCracken来说,并不如想象中艰难。2005年,Bill McCracken便加入了CA Technologies董事会,2007—2010年中,历任非执行和执行董事,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他曾在IBM工作过36年。
CA Technologies的新历程,正在由2012财年最新财报来书写。收入与利润的稳步增长,开始见证拯救CA的成效。而且,CATechnologies试图将新战场更多的转向中国,因为其过去3年在中国投资增长超过50%,且已拥有第二大研发中心。
那么,履新至今,Bill McCracken究竟如何力挽狂澜、将一艘迷失方向的老船驶向正确轨道?
问诊云端
对于拥有超过35年IT从业经历的Bill McCracken而言,也许早已深谙此道。然而,转型云计算并不意味着不必冒风险。
“三年前,我们就判断云计算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其中,云安全会成为云计算的重中之重。因为转型云计算的前提是云安全,同时,I T部门已不仅是提供服务,而且能决定公司竞争力,甚至可以改变与客户做生意的方式,帮助IT部门以更新的服务、更低的风险、更高的效率来实现公司战略,是我们的定位”,Bill McCracken对《英才》记者称。
然而,在2009年,涉足云安全领域只是个开始。CA Technologies除了听取行业分析师的建议之外,还额外挑选了一些客户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的不同在于是去挑战客户的回答,比如问“But if,thenwhat”,这让客户发掘到超出现状并且更加长远的需求。
就像Bill McCracken热衷于冰球一样,冰球教练经常跟队员说:“不要看冰球现在在哪儿,你要判断它未来会在哪里”。
像一场赌注,Bill McCracken在2009年担任董事长时已下注,但直到3年后,云计算落地,CATechnologies的决定才无人质疑。其实,试图梳理CA Technologies产品线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到四五千种软件产品。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创始人王嘉廉为早期的CA大肆收购之后的产品“大杂烩”也并不稀奇。
对于新CA Technologies,转型云计算与重新定位产品线,同样关键。
“如今,聚集在两方面,一个是云管理,一个是云安全”,BillM c C r a c k e n补充道,预计未来3年中,移动设备将增至200亿台,将改变消费者与银行、零售业沟通模式,所以,公司也正在密切关注移动设备的安全和性能管理,之后还可能进入大数据领域。
当然,并不是只有CATechnologies瞄准云端,与之并行的,包括Bill McCracken的老东家IBM,还有惠普、甲骨文等巨无霸。
在问诊云端时,CATechnologies董事会也曾犹豫过:究竟要不要效仿竞争对手建立垂直化的软硬件一体的云战略?BillMcCracken回忆称,对于是否收购Sun的技术,或是收购CSC的服务,也曾颇为纠结。
最终决定不这么做的原因是:在云计算市场中,客户需求越来越多元,过去,客户选择IBM、惠普乃至甲骨文、微软的产品必定有其历史原因,但未来,客户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不同平台之上整合。这意味着,只有让CATechnologies成为一家无界的“跨平台”公司,才可能在夹缝竞争中游刃有余。
精致收购
CA Technologies加速布局云端的策略,仍是收购。只是这一次,不再疯狂甩出大手笔,而是长线布局、小心谨慎。
在这一点上,Bill McCracken与EMC公司董事长兼CEO乔图斯有着奇妙的巧合:同样是拯救公司于水火之中,一位重振C A,一位重振王安电脑和EMC;同样热爱体育,同样精于收购,同样青睐“小而美”的公司。
“我们的收购策略和EMC是有所相似的,我们也是关注那些规模小、有独特技术,并且能够和现有技术优势进行融合的公司,如此才能比竞争对手更快的推出新产品”,Bill McCracken对《英才》记者的回答,与之前采访乔图斯时的回答几乎一致。
2009年至今,CA Technologies已将12家“精致”的公司收归囊下,每家出资最高不过4亿美元左右,最低的仅有1000万美元,但目前累计创造价值已跃升为20亿美元。
与收购同步的是,两年半间,CA Technologies累计40亿美元投资于云计算、S a a S、移动管理以及大数据研发。
有意思的是,一手研发,一手收购,同样是乔图斯拯救EMC的“两把利器”。不过,两位好友颇有惺惺相惜之处,只是在收购上有一点不同,BillMcCracken并不喜欢“竞购”。
“我们内部有一个‘收购雷达’,关注全球范围内250—300家公司的发展,一般不采取竞购,而是比竞争对手下手更早一点儿,与适合的收购对象单独谈判,提前18-24个月研究并制订收购计划”,BillMcCracken称,只有当收购即将完成时,才对外公布。
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的IT巨头争相布局云计算,一则经典案例是,当戴尔提出7亿美元收购“公用存储”厂商3PAR时,惠普竟出价23亿美元,最终在2010年血拼成功。同年8月,为增强云安全能力,CA Technologies收购了Arcot Systems,却只花费了2亿美元。
对比之后发现,Bill McCracken的画外音是:同样是收购,只不过更早布局付出的成本可以更低,而这对于正在“恢复期”的CA Technologies而言尤为重要。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CA Technologies在近三年中,还轮番以15亿美元回购股票、以10亿美元回馈股东、每年投入10亿美元研发投入,以此提振资本市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