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与墨西哥湾事件发生之前的辉煌无法比拟,但2011年对BP来说也算是一个好年头。正如BP所期许的,黯淡的日子,正在渐行渐远。
2月初,B P公布了2011年年报及第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2011年,BP的经营性现金流接近22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了60%。此外,墨西哥湾事件之后,暂停的股东分红也在这一年得以重启。BP集团首席执行官戴德立更是表示,如果油价维持在100美元/桶的水平,预计到2014年,BP净现金流将比2011年增加约50%。其中,一半的新增现金流预计用于再投资,另外一半可做其他用途,包括增加股东分红。
刚刚拂去阴霾的BP,较之从前更加懂得“舍得”。“过去B P追求产量,在2009—2010年间,曾经是产量最高的能源生产企业。这虽然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但也不是绝对的。”BP中国区总裁陈黎明告诉《英才》记者,“我们将从过去的注重‘量’,而改道注重价值成长。不求最大,但是假以时日求最精。”
有所不为
如果没有墨西哥湾事件,BP是否依然会在“量”上突飞猛进?我们已无从知晓。但事件已经过去两年了,因墨西哥湾事件而“有所不为”的BP,或许却迎来了灾难下的重生。
BP的“有所不为”,在太阳能业务上表现最为明显。去年底,BP宣布,关闭旗下的太阳能业务。从而也终结了这项拥有40多年历史的旗舰级替代能源业务。“毫无疑问,历史很重要,但近年来中国等新兴国家在太阳能业务方面发展迅速,这对B P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业内专家分析BP处置太阳能业务的诱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竞争,“BP在西安有一处合资的太阳能资产,也在BP的资产处置范围之内。”
不过,虽然B P在替代能源方面有一些调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替代能源方面有任何的动摇,尤其是在风能以及生物质燃料方面。BP在风能方面,以及在生物质燃料方面依然是在扩大投资。
与太阳能业务同命相连的,还有LPG(液化石油气)业务以及北美地区的部分炼厂业务。去年2月,英国石油公司就曾宣布将其一半的美国精炼油资产挂牌出售,其中包括庞大的德克萨斯城(TexasCity)炼油厂和Carson炼油厂。
在B P处置的资产当中,无论是LPG业务,还是炼厂业务,乃至太阳能业务,都不是上游资产。
如果说BP的“瘦身”,是因墨西哥湾事件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在做“瘦身”的能源巨头却并非BP一家,这又如何解释?
康菲石油公司在2010年也同样实施了大规模资产出售战略。而在2011年初,壳牌公司向Vitol和Helios投资公司出售在非洲14个国家的油品批发和零售业务,价值达到10亿美元。3月,壳牌与印度Essar石油公司签署了一项价值13亿美元的买卖合约,出售旗下产量为27万桶/日的英国Stanlow炼油厂及其他一些相关的本地营销业务。2011年4月,壳牌以约6.14亿美元将其在智利的大部分下游业务出售给智利大型企业,涉及的业务包括壳牌全部现有的零售、商业燃料、沥青和化学品业务,以及在智利的相关供应与分销设施。5月,壳牌加拿大公司寻求出售公司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和海洋三省的约260个加油站业务。
实际上,无论是BP,还是康菲石油公司,抑或是壳牌,其出售的资产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部分被处置的资产为下游业务,且大部分资产位于OECD国家(经合组织国家)。这一点被BP首席经济学家鲁尔不幸说中,“BP必须做好调整,才能发展下去。”
“不仅仅是美国,整个OECD国家的市场需求均呈下降趋势。到2030年,O E C D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将会下降为780万桶/日,而中国一个国家将会有800万桶/日需求量的增加。因此,位于OECD国家的一些企业不得不整合,甚至关闭这些地区的炼厂业务。”陈黎明向《英才》记者解释BP战略:“但这并不意味着BP将会退出下游。目前B P的下游资产是非常优质的,与B P的上游资产也能够实现协同效应。BP全面剥离下游资产是不可能发生的。”
不过,在BP、壳牌、康菲等能源巨头剥离OECD国家炼化业务的同时,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内石油公司却在海外进行炼化领域的扩张。日前,中石油斥资10.15亿美元,收购英国化工企业英力士集团的苏格兰格兰杰莫斯和法国拉瓦莱两家炼油厂股权,英力士集团将重组设立两家新合资公司分别从事贸易和炼油业务,中石油将持有贸易合资公司50.1%的股权,炼油合资公司49.9%的股权。
“收购炼厂股权与新建完全不是一回事。股权交易是资本活动。”CCVI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崔新生告诉《英才》记者,“很可能两大石油公司在此附近拥有上游资源,需要就近形成下游产品。”
这一点同样得到了陈黎明的肯定,“他们做这个战略布局,是可以理解,他们毕竟要走出国门,毕竟也要到海外寻找上游的一些资源,但是不是找到资源都要从世界各地运回中国?未必,如果能够在当地找到更好的销售渠道,更好的炼厂,能够采购到更便宜的原油,也就未必把每一滴油都运回中国来。”
寻找机会
2月15日,B P确认,其在中国南海43/11深水区块权益的收购已获得中国商务部的批准。BP在勘探阶段拥有该区块40.82%的权益,在开发生产阶段拥有20%的权益。此区块由BP和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以及科麦奇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安纳达科石油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联合开发。南海43/11深水区块面积9729平方公里。目前,由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担任作业者。
如期望中的,将43/11深水区块收归囊中的BP,首次公开发布其中国战略,陈黎明告诉《英才》记者,“BP在勘探方面有着非常卓越的成就,尤其是深水作业。”
深海领域将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业内专家认为“对南中国海感兴趣的,不只是BP一家公司,所有大型跨国公司都有兴趣,甚至一些小的跨国公司对进入南中国海也有很广泛的兴趣。另外在对外开放方面,中国依然是管理比较严格的国家之一,资源获取方面BP也会面临一定的挑战。”
虽然实施拓展上游业务策略,但深谙上游资源难以获取之道的陈黎明,并未将未来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同时,BP也在拓展非常规天然气业务、一体化炼厂和石化业务,以及润滑油业务,这也是BP未来发展的支柱。
目前,BP正在寻找机会进入中国的炼油领域。陈黎明提出,希望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在沿海,这对于产品的销售和原料的进口会有很大帮助。二是能够在一个市场相对匮乏的地方,有相对的发展空间,而饱和的市场面临更大的挑战。三是能够确保一体化,也就是炼油与石化结合在一起。四是能够与B P现有的资产有一些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