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硬币轻巧的抛上天空,再落下时,它决定了蔡洪平的去留。这一切毅然决然,但并非巧合。
当蔡洪平向瑞银递交辞职信时,这场一年前的突然离职引发了投行圈内的哗然,很多人不解,自蔡洪平2006年加入瑞银以来,直到2009年,瑞银一直保持着连续4年中国投行业务的冠军排名,在此时蔡洪平选择急流勇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在不久后浮出水面,一份来自德国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的亚洲区投行主席的人事聘用,宣布了蔡洪平在德意志银行的走马上任。
“这是老天帮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蔡洪平告诉《英才》记者。他的口吻举重若轻。
“我们这群做投行的人有个毛病,喜欢创造、喜欢兴奋,我们可以承受失败,因为失败以后还要比以前更成功,我们是天不怕地不怕造反派的性格,但是我看到当时大环境出了问题,我改变不了整个银行的命运,所以我做了选择。这不是不开心的分手。”蔡洪平说。
为什么是德银?
初入德银,蔡洪平与德意志银行首席风险官Hugo Baenziger的首次见面是一次午餐。迟到了15分钟的蔡洪平,此前先后接到了德意志银行亚太区的C E O、全球C E O的电话,他们不约而的向蔡强调了这次午餐以及Hugo本人的重要性,这让蔡颇为诧异。
等赶到餐厅,Hugo对蔡洪平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知道我是谁吗?”这让蔡洪平一愣,随即反问:“你知道我是谁吗?”H u g o马上说出了他的名字,接着两人大笑。
在这次愉快的会面中让蔡洪平了解到了风险官在德意志银行中的重要性。与很多银行不同,德意志银行的风险官在全球很多金融业务中有很大的贡献,并且在交易中起着控制与决定的作用。
蔡洪平与Hugo,一个是中国投行圈叱咤风云的人物,以其强势、激进性格著称的“老蔡”。一个是军队大校出身,曾被猎头定为瑞银CEO候选的主力人物。在蔡洪平刚到德银期间,两个强硬派自是有过一番争论。
用蔡洪平的话说“我性格这么硬的人,最后被道理说通了、投降了”,也就是这段最初的经历,让蔡重新审视风险管控对于银行的重要性。
让蔡洪平最为佩服的是Hugo的风格不会让他这个投行人感到束手束脚,而是拿捏有度。“在经济危机中,如果把最早美国出现的问题比作一个球,那么出去把这个球拿回来再投进去,这就是德银。”蔡洪平如此形容。
目前德银对希腊的风险头寸只有9亿欧元,对所有南欧欧债危机国家的总风险敞口也不超过44亿欧元,是有力的风险控制机制在短短两年间从上百亿迅速调整下来的,几乎是欧洲银行中风险敞口最小的,这对于作为欧元区最大的银行来说,即使对这些国家的主权贷款不可能全部收回,风险已是降到最低。
从投行的角度看,没有风险做不了事情,而怎样运行这就要求风险官对预知风险准确的判断与把握,Hugo对于蔡洪平就是这样一个人。
“德银目前没有很大的缺口,基本都已经做了对冲。如果用一个比喻,Hugo是把握德银轨道的人,而我就是想怎样让我的车开得更快,这是个很好的合作,并且我们互相信任。”
蔡洪平向《英才》记者介绍,德银有一套格外严密的风险管控系统,以180天的统计周期,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监控,对收入流与支出流都有一个标准值与系统测算。
造富时代已过
投行圈的银行家转战VC、PE已蔚然成风,先有高盛高华董事长方风雷,后有谢国忠、胡祖六等,如今投行的江湖早不复先前“热闹”,与蔡洪平同期的银行家至今还活跃在投行界之人所剩寥寥。
“中国的造富时代已经过了。”蔡洪平坦言,“VC/PE的本质是为了退出赚钱,对LP负责,这种性质不适合我。并且目前的市场不好,如果我投也是输。”
相比这种输,蔡洪平虽然自评今年的成绩“还不满意”,但还有“挑战”的空间。
实际上,今年德意志银行在国内承销了几家重量级机构的上市项目,但大环境却让蔡洪平感到一些无奈,“妆化好要开嗓,突然一场大雨把观众都给浇跑了。”
“如果高价位市场低价发行,你对不起企业。”蔡洪平曾对IPO企业这样说,而现在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市场环境不好时,企业要从资本市场造富神话的光环中解脱出来。不要想拎着头发就能起飞。这时更应该理性,估值需要靠业绩做保障。”
蔡洪平向《英才》记者分析,国外美欧债务危机导致的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虽然这个事件的本身并不是“癌症”,但过程可能会很漫长并且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包括一些国际基金无暇东顾,从新兴市场上赎回;同时还有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多方面因素。所以,那个遍地富豪的年代已经走过。
但理性不代表低估。中国概念股虽在美国遭到诟病,但百度、新浪这些公司却依然优秀。“每个行业周期都有高峰和低谷,在我们看来,底部其实很正常,关键是你在经济的严冬中是否能保持温暖,只要你还行,能保持强劲的后劲,严冬有时更能助你休养生息。”
蔡洪平认为由于稀缺经济时代已经过去,未来传统市场的机会会越来越少,而IT、电子商务“这种服务短缺、又能带来革命性变化的行业”,以及国有资产民营化运动和医药行业的发展,都有不少的机会。
投行的未来
虽然今年德意志银行的全球投行业务一跃排名第三,斩获近9亿欧元利润,但蔡洪平依然认为“银行业依然集体处于冬天,未来的增长动力十分有限。”
“2007年我做项目的时候,有30%是别人来找我,这就像一个好医生不怕没有病人,但现在这个好医生反而要去主动了解这些企业需要的是什么。”市场的悄然变化,使来到德意志银行的蔡洪平心态也逐渐发生转变:“上市其实是简单劳动,如果只以满足简单劳动为自豪,那很肤浅,未来一个团队提供的服务是多种的,一旦形成收入,那么将是穿插于这个客户身上更多的机会。”
在未来,中国企业面临的将是更多的市场,包括不同的消费市场、产品市场和资金市场“来到德银之后,我们开始运营一个企业投资银行平台进行综合性的服务,不同于单一的券商或商业银行。”
蔡洪平举例,“比如一个企业几个月后有笔美元进账又有一笔欧元要花出,他同时又有资产在香港,那么这个企业就有时间、地点以及币种等多种的不对称,而德银的平台就会帮助这个企业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利用市场不同的差别,中国、香港、美国,利用货币的差别进行比如升值预期的套期,利用股权和债务品种的差别,做各种头寸配比交易对冲。当然也包括私募股权投资与IPO。”
在蔡洪平眼中,这也是现在华尔街很多人的生存方式,那些投行里的银行家除了做资本推手之外,还要懂得十八般武艺来契合市场多元的需求。
“目前国内合资券商大多还是单一的投行业务,扩展到综合性服务,德银所筹备的也仅仅是第一步在企业融资、发债与IPO等业务融合中,但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的开放,所有的合资券商将都不会再满足于目前的单一牌照,全牌照竞争的时代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也是德银的下一步努力。”
这是蔡洪平所喜欢的挑战,也或许可以看作是他依然坚守投行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