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流动性泛滥,世界进入到了“玩资源”的时代。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手中可用的“资源牌”却很少。不过最近两年亦不乏可圈可点的表现,对萤石实行保护性开发就是其中一例。
中国萤石储量世界第一,占全球储量近25%,同时中国每年的萤石开采量则占到全世界的50%。2010年之前,国内萤石开采无序散乱,产能过剩,价格低廉。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秘书长葛方明告诉《英才》记者,如果不对此做出限制,中国的萤石资源再过10年左右的时间便会开采完。而同样拥有丰富萤石资源的美国,则自己不开采从中国等国家进口。
2010年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采取综合措施对耐火粘土萤石开采和生产进行控制的通知》一纸文件,令萤石穿上了“水晶鞋”,身价随之一变,价格从800元每吨最高上涨到了3000多元每吨。
中国的氟化工企业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据上市氟化工企业东岳集团(00189. H K)、巨化股份(600160.SH)、三爱富(600635.S H)最新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三家公司的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4倍、5倍、14倍,与此同时,三家公司的股价亦翻了数番之多。
巨化股份董秘刘云华告诉《英才》记者,萤石资源的整合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行业的集中,以及促进国外产业向国内转移,因此对国内的大企业有利。分析师们则豪语:氟化工产业是黄金产业,氟化工概念股是黄金股。那么真相又是如何?
制冷剂盛宴
氟化工的起点是将萤石提炼成氟化氢,然后以氟化氢为原料分成四个方向:ODS(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也就是制冷剂)、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氟化盐。
虽然氟化工产业链很长,其产品涉及核工业、医药、农药、锂电池等高端产业,但中国形成规模化
生产的氟化工产品主要还是氟化铝(一种氟化盐,主要用于炼铝)和制冷剂等初级品,其产能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此轮氟化工行业景气正是由制冷剂价格上升所带动,而氟化铝依旧属于产能过剩状态,从此轮行业景气中获益较少。因此生产氟化盐为主的上市公司多氟多(002407.SZ)无论是从经营业绩还是从股票表现来看,都远逊于以上三家生产制冷剂系列产品的上市公司。
葛方明认为,此轮制冷剂价格上升主要有三个因素:首先是国家将萤石提升为战略性资源,对其实行了保护性开发;其次是空调(包括汽车空调)消费量的增加带动了对制冷剂的需求;最后还有资金炒作的因素。
生意社化工分社分析师张利告诉《英才》记者,制冷剂价格上升还有一个国际因素,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2010年发达国家的低端制冷剂(如R22)产能已基本关停,发达国家不再使用R22作为制冷剂,但R22作为下游含氟聚合物的主要原料,其对R22的需求依然存在。由于发展中国家对R22完全淘汰还要等到2030年,因此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制冷剂生产商来说也是一个利好。
刘云华告诉《英才》记者,巨化股份目前所运行的制冷剂生产装置都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而且公司已经开始为第三代制冷剂布局,以实现公司在下一步制冷剂产品的更新换代中占据主动地位。
不过行业内人士认为,制冷剂价格不可能长期维持像目前这样的高水平上,因为其对下游制冷设备厂商的伤害非常大。据葛方明介绍,含氟制冷剂的替代品实际上是存在的,只是成本相对较高,但只要含氟制冷剂的价格长期过高,下游厂商便会采用其它制冷剂作为替代。
葛方明还指出,暴利之后,资本向氟化工蜂拥而入,推高本来就已经过剩的产能,加上前期的投机因素会逐渐减弱,因此制冷剂的价格长期来看应该会趋于回落,不过也不会回落到2009年那样的低点。
张利则告诉《英才》记者,R22作为生产四氟乙烯(TFE)的原料,由于巨化股份、东岳集团、江苏梅兰等氟化工企业都有四氟乙烯的扩产计划,因此R22的供需缺口将维持至2013年,也意味着制冷剂的行业景气至少还能持续两年时间。
如何下游突围
中国政府对萤石采取保护性开发,表面上看是因为国内当前的萤石开采过程中出现了乱而散的局面,不利于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如果对氟化工产业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中国政府限制萤石开采或许还与中国在高附加值的氟化工下游领域过于弱势有关。
很早以前,氟化工行业就有一句行话:产业链上游的萤石、氟化氢、R22、聚四氟乙烯价格分别只有每吨数百元、数千元、万元左右和数万元;而产业链下游的氟橡胶、含氟精细化工产品的价格则分别高达每吨十几万元、上百万元。
拥有丰富的萤石资源,加上国内廉价的劳动力以及较为宽松的环保要求,中国氟化工企业在产业链上游产品中占尽优势,其氟化工上游产品的产能和产量占到世界的一半左右,并且形成了散乱、无序且同质化的竞争格局。
但在高附加值的氟化工下游产品领域,80%的份额已控制在杜邦、霍尼韦尔、日本大金等8大国际化工巨头手中,他们拥有下游氟化工产品的绝大多数专利,而中国氟化工企业大多时候只能为国外化工巨头们提供原料。
“在含氟医药和农药领域,专利权都在国外大公司手里,他们会使用你的原料,但你的利润肯定是不高的,利润高的是最终的成品药。中国只是氟化工的一个原料供应商,而不是产品生产商。”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氟精细研究所所长徐卫国对《英才》记者说道。
徐卫国认为,国外大公司手中握有的专利权对中国的氟化工行业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虽然头顶氟化工产品产量世界第一的“光环”,中国氟化工企业在整条氟化工产业链上几乎没有话语权。
但是,只有形成技术优势才能拥有话语权吗?如今中国政府对萤石的开采实施了限制,正可视为中国为争取氟化工产业链话语权的第一步。徐卫国告诉《英才》记者,“国家对萤石的控制很重要,因为现在我们自己也用不好。不要等我们自己会用了,却已经开采完了。”
作为萤石保护性开发的配套措施,国土资源部分别于去年和今年推出了《萤石行业准入标准》和《氟化氢行业准入条件》,两个文件实际上提高了氟化工行业的准入门槛,资源将向大企业倾斜,小企业将更难生存,这也意味着氟化工行业的整合或将开始。
张利告诉《英才》记者,国家对萤石以及氟化氢的出口限制也导致了另外一种效果,即逼迫国外氟化工巨头到中国投资设厂,与中国企业合作并转让一些技术。
“氟化工‘十二五’的目标是向中高端挺进,介入一部分高端。”葛方明认为,氟化工对中国来说正处于一个上升期,2009年之前的十年利润率很低,企业无法对研发予以大规模投入,而这两年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去年以来的利润大幅上涨(仅今年上半年的利润就顶过去三四年的利润),一些较大规模的氟化工企业已经开始大规模投入研发。如三爱富为主导与其他企业一起成立了氟化工科技创新联盟,对氟化工的共有技术予以攻关。
刘云华告诉《英才》记者,巨化股份也已经开始培育一系列的下游氟化工产品,比如P T F E (聚四氟乙烯)、F-46(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为其未来的投资重点。
“一要吃饭,二要发展。现有的产品主要是吃饭、积累资金,然后再向其它地方拓展。给公司一个时间和过程,搞一个产品不是一蹴而就的。”刘云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