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产业
博鳌亚洲论坛特别报道

金风科技:风电龙头能否止跌?

采访|本刊记者 严睿 宋清华/文|本刊记者 宋清华 日期: 2009-07-01 浏览次数: 792

金风科技(002202. S Z)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位于大西北,却可以打败诸多国际巨头实施跨国大收购,并一跃登上国际舞台;上市之后迅速攀升至146元的股价遭受诸多质疑,却仍然吸引着众多投资者。
  但遗憾的是,2008年连续8年的高速增长戛然而止,金风科技在国内风电市场的占有率由2007年的25%下滑了7个百分点,多年的龙头地位被华锐风电以22%的市场占有率替代。
  伴随而来的还有对公司未来增长能力的质疑:6月1日到5日,金风科技董事长、总裁等7名高管密集减持所持公司股份,合计卖出1813.91万股,总计套现金额达6.06亿元。此消息一出,众多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金风科技高管不看好公司发展。
  武钢的回应是,这次完全是误解,“减持是股票市场很正常的一个现象,而且我们的减持量比规定允许减持量要少的多。”
  对于2008年的表现,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不仅没有耿耿于怀,相反,这让他松了一口气。
  在8年的高速成长中武钢满是沉重,在股价飙至146元时,拥有2100万股的武钢却少有喜悦。他有自己的道理。一个成熟的企业需要经历市场的洗礼,需要经历衰败的阵痛,“企业有过上上下下的经历,领导者、员工有过这样的心态,再用自己的双手把企业从逆境中挽回,才可以让企业获得重生。”
  尤其是在投资已经失去理性的风电行业。武钢每次在公开媒体都会劝大家稳一下,“你要知道这是制造业,它的合理利润率是多少,它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多久。”
  武钢似乎不再关注金风第一还是第二,他思考的是金风科技如何能够持续发展。金风科技已经在调整自己的战略:涉足服务公司、制造公司,收购了海外技术公司,还开始了下游的电厂建设。


跌落的龙头
“这样滑一滑,不是第一了,是第二,成了一件好事。”

  金风科技是国内最早的一家风电制造企业,1998年成立时的注册资本仅为300万人民币。当时公司主要是通过购买国外先进风电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组织专业化协作生产,以此实现大型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生产。
  凭借20年的发展,金风科技成为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商,其主要产品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设备,是关键设备。期间,金风科技从一家单纯风机制造商转型为一家业务包括技术转让、卖风电场以及提供服务的复合型企业。
  这其中的意义不仅是金风科技的成长,诸多业内人士称这是中国风电行业一大进步。
  作为国内风电行业龙头,上市之前的光鲜数据吸引了大量VC、PE的眼球。2000至2006年金风科技每年都实现收入和净利润翻番,国内当时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的风电机组产品,80%以上都是由金风科技通过专业化协作生产的。金风科技风力发电机组产品在2006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市场占有率为2.8%,全球排名第十。
  让金风科技登上巅峰的是上市,这一点武钢也不否认。
  2007年12月26日,金风科技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网下、网上配售中超额认购倍数均超过200倍。由于开盘价较招股价的涨幅远远超过50%,金风开盘即被停牌15分钟。重新开盘后的15分钟内,成交金额超过11亿元、换手率近21%、最高成交价达146元。
  登陆中小板市场后,集新能源、高成长、高科技、超小盘等众多因素于一身的金风科技,成为各路资金疯狂追逐的对象。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财富汇集,公司市值超过700亿元(仅次于苏宁居中小板第二位),30人创业团队中的28人身价过亿。
  锦上添花的是,在之后的几个月内金风科技打败国际各大投行收购德国VENSYS能源股份公司,一举成为国际舞台的风电领袖。
  膨胀的情绪不可避免,这是武钢所担忧的。
  2008年,这种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自2000年来金风科技增长速度第一次跌落100%。
  “这样滑一滑,不是第一了,是第二,是一件好事。”武钢看到了这对公司的改变,因为他从公司上上下下的气氛中捕捉到的是金风科技发展新阶段的契机。
  用武钢的话说,企业不同的阶段追求不一样,现在的金风科技不应像“少年”时执着于增长速度。经历过持续的高速增长,武钢认为未来要做的是风险控制,是可持续发展,是搭建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疯”电乱战
2009年会是风电行业的转折年,整个行业已经到了挤出泡沫的阶段。
  之所以龙头地位不保,并不是金风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虽然2008年金风科技依然保持了7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金风科技的市场占有率却下降了7个百分点,降到18%。与之对应的是华锐风电市场份额增加到22%,东方电气也以17%的市场占有率紧逼其后。
  在风电行业,前三甲的竞争局势无法诠释整个行业全局。武钢所说的血淋淋的竞争远不止于此。
  一个数据可以为证:全世界风机制造商只有10几家,中国却有70多家,而且还不断有人准备进入。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施鹏飞直言:“风电行业已经过热。”
  武钢不愿看到的“热闹”景象,却正是金风科技上市热捧所催生的。继无锡尚德催热光伏太阳能行业后,金风科技的上市很快催热了风电行业。
  实际上,2007年中国的风电设备生产商只有30多家,其余的40多家几乎是在金风上市后的一年时间诞生。因风而热的上市公司汹涌而起:甘肃的长城电工几欲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风电电机业务;鑫茂科技因生产风电风叶片,被QFII重仓持有;与金风科技有业务关系的汇通集团,在金风科技上市后也受到资金追捧。
  这样一拥而上无疑造成了风电行业的乱局。武钢很快认识到这个行业将要面临的是产能过剩,“未来中国的风电市场也就是每年1000万千瓦,2007年像金风科技一家的产能已经达到300万千瓦,行业前三名加起来就可以达到这个数字。”
  据武钢分析,行业的前五名就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80%以上,剩余的70来家在追逐10%多一点的市场份额,这样的竞争可想而知。
  风能行业的观察人士早就预言,2009年会是风电行业的转折年,整个行业已经到了挤出泡沫的阶段。这一点得到了武钢的认同,他甚至认为现在应该进入到行业洗牌的过程。而施鹏飞对于行业的观察是,如果按照目前的这个状态发展,风能制造领域将会出现停产、停工以至倒闭的情况。他甚至认为这个行业将会淘汰60余家风机制造商,保留10家是一个合适的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施鹏飞认为金风科技会是洗牌的受益者,甚至不排除整合其他企业。洗牌似乎是这个行业健康发展必须经受的洗礼。


“哑铃”模式
一夜成名之后国内冒出的大量风机整机厂,几乎无一例外的是模仿了金风科技的模式。

  即使没有疯狂投资、产能过剩,武钢所在的风电行业也不会是一片坦途。
  首先是商业模式。在风电行业,根据有无零部件制造业务可将风机制造商分为纵向一体化和专业化协作两种模式,金风科技属于后者。
  金风科技一夜成名之后国内冒出的大量风机整机厂,几乎无一例外的是模仿了金风科技的模式。但目前中国没有一家风机制造商有能力选择纵向一体化模式。
  对商业模式的质疑衍生的是对核心技术的质疑。在风电领域最为核心的零部件——轴承,国内根本没有一家风机制造商可以自主生产。
  武钢不否认金风科技至今组装一台整机仍需要有一部分部件的进口。风电机组轴承主要包括主轴轴承、发电机轴承、偏航轴承、变桨轴承以及变速箱轴承,其中主轴轴承和变桨轴承技术难度较大,世界上最专业的轴承生产商也就只有德国FAG、瑞典SKF等几家。
  如果一定要说中国在轴承的生产领域缺少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重工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问题,而不是风电行业领域的问题。
  缺乏独领风骚的核心技术,金风科技又如何建立在行业中的优势呢?武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思路。
  专业化协作已经成为中国风机制造商的主要生存模式,但是金风科技与诸多后来模仿者相比已有不同,用武钢的话说,“金风科技走的路是哑铃型”——一端重视设计制造,一端重视市场和服务。而对于一些重要技术部件的制造,武钢认为这不是问题的核心,“在全球化的时代,你完全可以找到更专业的厂家来协助你。”
  金风科技重视设计制造,从斥资4亿收购德国设计公司就可窥见一斑。实际上,即使不考虑国际收购,金风科技的专业化设计人员在国内也是领先的,作为国内最早的风电企业,金风科技的核心技术人员在行业生产制造领域有着15年摸爬滚打的经验,这是其他后来者不可比拟的。
  实际上,金风科技已经超越了所谓的专业化协作模式,金风科技有自己的服务公司,有自己的制造公司,还收购了国际技术公司,而且金风科技的自信还源于行业的底蕴,“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我们做客户出身,在整个行业又接触了不同的环节,因此我们对整个产业链里的价值点有很深的感悟。”


追赶捷径
包括金风科技在内的整个中国风电行业,在决定企业持续发展的细节方面中国企业还没有太多竞争力。

  对于企业的长远规划,武钢的说法是“立足于本国,着眼于国际化”。
  金风科技最早的国际合作可以追溯到世纪之初,它的大量技术资源来源于德国VENSYS能源股份公司。经过5年多的合作,2008年4月金风科技迈出了更大的一步:斥资4124万欧元收购德国VENSYS能源股份公司70%的股权。这一举动是在金风科技刚刚上市不足百天。
  大背景不得不考虑,在风电热潮席卷中国的同时,印度、美国风电市场同样保持高速增长,这样的结果是全球风电设备制造资源供不应求。风电行业的高速增长使大量公司涌入风电制造行业,风电设计技术公司逐渐成为市场稀缺资源。
  金风科技在这个背景之下的并购行动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在广发证券研究所刘智看来,此举存在必然性:荷兰、德国拥有60%以上的风电设备生产能力及研发力量,参与国际化竞争才是中国风电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
  金风科技得到的实惠武钢最清楚。站在整个制造业的高度讲,中国制造与欧美的差距是无法忽视的,用武钢的话说,“中国人闯劲比较猛,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背景是一直在追赶。”
  追赶之后呢?包括金风科技在内的整个中国风电行业,在决定企业持续发展的细节方面中国企业还没有太多竞争力。因此,并购就成了一个追赶的捷径,“收购一个德国制造业的公司,我们能够从它的背景上得到很好的东西。”
  问及金风科技国际化的下一步,武钢没有否认有新的打算,“有很多的策划,但是不太方便说。”看一下金风科技的人才引进,似乎可以窥见更多的迹象:G E基层设施集团前中国区首席财务官余丹柯任其首席财务官,负责金风科技的战略财务管理;在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任职超过28年、担任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亚太地区人力资源部总监裴一沙(Zuber Isa)不久将加盟金风科技,继续担任人力资源总监一职;华为前副总裁李玉琢以执行副总裁的身份加入金风科技,协助总裁负责公司全面运营及管理,并协助管理总裁主管系统工作。


对话武钢
风电行业风险很大

文|本刊记者宋清华      出处|《英才》杂志7月刊
  《英才》:你曾经讲,中国的风电行业发展要看政府政策?
  武钢:风电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受政府的影响至少大于50%。现在推动中国风电产业高速发展的最大动力就是国家特许权。国外也用过这样的方法,但仅仅是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后来就完全市场化了。国家现在强调产业布局的调整,而风电产业有很多优势。高科技、制造业、可再生能源,这几个很关键的要素比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再加上一些传统的行业面临变革,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大家就不约而同都朝这个方向走,结果形成了过热现象。
  现在发改委实际上也在思考、研究如何让这个行业更健康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也要控制这个行业不要过热。
  《英才》:你如何看待这样一个乱局,这么多企业进入这个行业?
  武钢:这个行业一旦过热就会有严重的负面影响。现在大家都看到了这个行业的正面影响,但是没有认识到如果这个行业过于快速的发展,肯定会有很多问题来不及消化处理。很多人认为过去做过某种工业的产品,就完全有能力做风机制造,实际上他忽略了风电行业很多特殊的不确定性,没有注意到其实风电还是风险很大的行业。
  《英才》:那么风电行业的盲目发展会遇到哪些风险?
  武钢:风电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行业一些基本的规范,和本地工业的基础。风机对制造业的要求相对来说比其他行业要高一些,它的可靠性,它的精确度,要求都比较高。风机需要经受不同的气候环境、在不同的风况和温度下运行20年,小小的车轮重量分布不均都会让汽车跳动,重达几十吨的机组在上百米的高空如果失去平衡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会促进工业制造的发展,但是这中间要有一个匹配,如果中国制造工业达不到与之相符的一定水平,两者没有达到一个很好的匹配阶段,风险就会很大。
  《英才》:风电行业在整个能源产业占什么样的地位?
  武钢:风电行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因为它目前占电网的比例依然很小。全球定的指标基本上是12%,局部地区已经能够达到20% -30%,中国的发展情况还差得多,去年才1000多万千瓦,而总装机量达到8亿千瓦。
  《英才》:那么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是什么?
  武钢:现在主要制约这个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电网送出问题。因为中国的风电发展是规模化的,大多集中在一些边远的地方,不像西方完全是分散的,不存在这样的难题。如果电网和风电的发展不匹配,这就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