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一场灾难般重压下的改变,今年3月底,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温州制造,面临危机?”专题节目,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采访中表示:“温州共有30多万家中小企业,可能有20%左右的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况。”
这一说法有些夸大,不过就温州市经贸委7月初对该市31个工业强镇和开发区15521家中小企业进行过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当地停工、半停工和倒闭的企业达1259家,占调查总数的8.1%。依旧骇人听闻。
针对这一困境,央行8月15日首次表态,建议给民间借贷合法定位,并将适时推出《放贷人条例》。
然而,温州企业走到今天这样一个“末路”,却不是一个钱字可以了断的。可以说,获利的冲动让温州人造就了温州模式,却又让温州人背叛了温州模式。当温州人通过经商获得的丰厚资本不再专注于进入工业领域,并拒绝这个领域里积累和发展,温州就已经注定了今日的“困局”。
回归“资本游击队”重回主业
“只要能赚一点儿钱,我们就会做下去。”
周德文一再表示,温州民间资本已经嗅到了创业投资领域的高收益味道,正在逐步进入这一领域,并自发形成投资联盟,这是在温州制造业目前不景气状况下的合理选择。但温州也就此失去了在工业领域深耕的机会。
现在,温州中小企业主当年创业的激情好像又回来了。在长宁电气董事长邱国宁的办公室里,他给《英才》记者讲述自己厂子的情况:“很多员工已经放假了,但好的我们肯定要留住,机器大部分在检修,但只要能赚一点儿钱,我们就会做下去。”
也就在这个时候,温州人大概也忆起了自己的性格该是怎样,“冒险、”“不服输”,这是很多温州中小企业主在《英才》记者面前一再强调的话。而且,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到了榜样。
温州鞋产业第一位的奥康集团是其一,这是经营着一家名为“富康鞋业”公司的王光荣所追求的目标,虽然他一再把右手拇指和食指捏起来在《英才》记者面前比画:“没有这个(钱),我做不成他那样。”
大厂自然有难得的资本,自有资金雄厚、品牌影响力大、渠道完善,而这些都是中小企业所奢求的。温州鞋革行业协会日前曾发布行业分析报告:称得上规模的企业仍是“开工情况良好,产销两旺”,“倒闭的均是小型企业”。
虽然法派集团董事长彭星很谨慎地对《英才》记者说,现在是个很关键的时刻。但他们所触及的“寒冬”和中小企业主并不等温。
迁徙走出温州
那些大企业活的很好的原因:他们较早进行了市场转移。
温州民间资本在西部最著名的举动应该属“温州炒煤团”了,从2003年开始,在山西省,由温州籍投资者经营的中小煤矿有300多座,累计投入资金约30亿元,年总产量约2000万吨。
而现在,往西走成了温州企业自我救赎的一个机会,当然,不是再炒什么,而是主业迁徙。
对于这一点,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体会最深,当年也是奥康集团西进重庆,从而带动了一批企业前往。据奥康分部销售经理李晓慧介绍,重庆地价仅是温州的1/3,达到一定规模后,成本可降低20%以上。
正是因为这次迁徙,王振滔对《英才》记者说:“鞋业在中国永远是一个朝阳产业,而不是一个夕阳产业。”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太大了,地区差异也非常明显,东部成本升高,就可以转移到西部去发展。据温州市统计局不完全统计,一年内,温州外迁企业多达上千家,不少都是整体迁移。
除了往西部发展,向境外转移也是很多温州企业所选择的办法。例如:康奈集团与黑龙江东宁吉信集团联手在俄罗斯打造的第一个境外工业开发区——远东康吉工业园,如今已有多家温州鞋企入园;哈杉鞋业已在全球设立了3家工厂和8个子公司,并在尼日利亚投资办厂,成为西非第一大制鞋品牌,现正筹划投资建设非洲鞋都工业园……
整合打破“鸡头”文化
整合并不是慌忙应对的策略,而是一个有预谋的变革。
“中小企业的老板都是看眼前利益的,他能跟你联合?他不会看的那么远。”在“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温州思维面前,很多中小企业主还在对“整合”这个概念摇头,“我们是小企业,怕就怕跟你搞我吃亏了,我防你、你防我。”邱国宁和王光荣双双向《英才》记者表达对整合的抵触。
然而,在温州整合已经开始了。温州市泵阀工业协会高秘书长告诉《英才》记者,温州阀门业已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但仍然有许多问题存在,比如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有待提高的质量问题等。
在这次席卷温州中小企业的寒冬中,阀门企业理所当然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尤其是那些规模小的企业更是难以承受。
与邱国宁和王光荣不同的是,现在温州阀门中等企业已意识到这些问题,他们在自行整合,组合集团或挂靠大集团公司。这种企业间的整合已经成为温州阀门行业中等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重要选择。
浙江特一阀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运辉现在正忙于与泰峰等4家阀门企业商讨联合组建集团企业的相关事宜。不过,他的初衷并不是“过冬”,而是做大。
按照王运辉的说法,低、小、散的阀门企业若不加快品牌建设,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很可能被击败和淘汰。这些企业亟须改变经营方式和思维方式,完全可以做到联手整合创品牌。
目前,有“中国阀门城”称号的龙湾已进入阀门生产基地建设阶段,有100多家连厂名在市场上都无人知道的阀门企业报名申请进驻基地,龙湾阀门协会负责人说,这也是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的一种战略。
两年前,永嘉瓯北镇的正光阀门集团,就是由6家中等企业联合组建起来的。董事长蒋可用说,集团组建后企业的实力强了,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现在已成为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国家大型企业的资源一级成员,产品出口欧美、中东、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述这些整合并不是慌忙应对的策略,而是一个有预谋的变革,但是,当预期的整合效果呈现在温州中小企业面前时,相信其他行业的中小企业主也会思考一下自己企业的可能。
上市并不一定在国内
“现在新加坡的股市盘子可能还不是很大,如果能够瞄准温州市场也是很不错的。”
今年不巧碰到了一个坏年景,温州企业主意识到上市能从资本市场得到大量资金,可把本业“做强做大”,引进新技术等,于是上市热情高涨,但他们对上市并不了解,于是一切都需要引导。
对于温州中小企业来讲,预计今年推出的创业板可能是个好机会,但周德文还是在6月16日于农行温州市分行举办温企新加坡上市推荐会。周德文有自己的解释,他希望新加坡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能与温州的民营企业进行嫁接。
周德文透露,今年有10家温州企业准备在中外上市,当中有两家要到新加坡股市上市。未来四五年内,则还有50家企业准备上市,未来10年内会有200家企业上市。他认为,温州和新加坡都是“弹丸之地”(温州的土地面积有1.7万平方公里),而且土地资源也很紧缺,可进行更多方面的合作。
今年,温州的中小企业主都在经受煎熬,但他们也在慢慢找回自己的角色,并努力和以前被人指摘的某些“温州特色”告别。
譬如如何对待职业经理人,当年在温州企业频发的职业经理人跳槽严重事件,按照官方说法,“影响了温州民营企业的稳定与发展,也给温州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些也被归结为温州企业的家族化、人文精神缺失、自恋情结和崇商文化。但在这个多事之秋,一些大中型企业开始依赖职业经理人的力量,并因为一位高管的辞职而忧心忡忡;一些小企业主也开始寻觅自己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口中的“总经理”。
给外界印象最深的温州家族企业形象即便在核心层面上改变甚微,但所谓的家族企业“排异”性正在淡化,以前的温州企业很难留住工人,用工困境不单单是《新劳动合同法》所导致的,现在一些已经限产的企业主提及自己的员工时,大多会用这句话概括:“有的工人我们已经请他重新找工作了,但一些好的员工我们必须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