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明在影视圈浪迹多年。在房地产最热的上世纪,他曾跑到海南赶潮房地产。在世纪之交,他抽身房地产,和弟弟一起赶趟抓住了影视制作黄金期的尾巴,成立公司,投资影视剧。陈伟明对影视有着极大的热情,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曾出品了一些有知名度的作品。
后来,一部《鬼子来了》让陈伟明和他的公司陷入低潮。他开始寻找其他能够实现他影视梦想的新平台。如今他找到了。
"现在,我能在这个新的平台上为产业做点事情了。"在位于北京紫竹院附近的某大厦顶楼里,中博传媒董事长陈伟明向《英才》记者吐露心声。陈的影视公司就在这里,上下共四层,四处可见一些电影画报,这些都是陈所拍摄或发行的影视片。
陈所说的新平台就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平台。通过这些平台,陈推出了上千部小电影。并在中国这个电影商业化并不发达的国家,开始了创新小电影的商业化探索。
忍痛离弃
由姜文导演、几家公司联合投资的《鬼子来了》是陈伟明很喜欢对媒体津津乐道的片子。曾在海外市场赢得一些喝彩,在国内却始终没通过相关审查,不得播映。至今,陈伟明办公室内张贴的最醒目海报,还是这部《鬼子来了》。参与投资该片的陈伟明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条:一是学会成本控制;二是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将风险降低。
在陈伟明看来,风险很大一部分来自政策环境。"你想赶明年2 月的电影档期,今年内就把片子拍完。好,拍完了,要审查,却不知道哪年能通过。"中国电影的审查制度一直是陈伟明内心的痛,因为很难把握片子能不能通过。
院线是陈伟明认为的第二个风险。美国的八大影视制作公司大多掌握着院线,不愁放映渠道,通常每月都会有拍片计划。"中国的院线都掌握在政府手里即使通过审查,你也不能保证院线一定会播放你的片子。"
由于上述两大原因,中国的民营电影制作公司,每年最多拍摄两三部电影。也因为这两大风险,中国电影行业正规的大公司还不多,大多是项目类型的小公司。投资方一般也只是投其认为风险小的电影项目。而一旦制片人在某个项目上弄砸了,投资伙伴通常就不再投钱给该制片人。这很有点赌博的意味。
《鬼子来了》在应对政策风险上赌输了,陈伟明的资金链曾一度比较紧张,没再进行其他大片的拍摄。陈伟明认为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可降低制片公司的整体风险,因此曾一度呼吁大家建立产业的工业化生产标准,可是陈的想法和呼吁在产业内并没有得到多少回应。
不过,他依然在思考着怎么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做出点事情来。2000 年前后,凭着嗅觉,陈伟明判断韩流将在中国流行,于是单枪匹马闯进韩国市场,同韩国影视制作和发行商一起投资,将韩国影视剧带到中国。随后,陈伟明又将中国的电影《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带到韩国市场。
陈伟明成了横跨中韩电影发行的第一人。在陈的成功示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陈的道路。不过,陈并不满足于此。
转型新电影
频繁地来往于中韩两国,陈伟明强烈地感受到两个市场的差异。韩国的互联网很发达,相应地,很多小电影在韩国的网络上大行其道,通过网络看电影也成了韩国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陈伟明还有一个发现:韩国当前主流市场的大导演都是拍短片起家,这其中就有不少短片在网络上传播。陈伟明开始思考,可不可以在中国发展这种适合网络的短片电影。
尝过资金苦头的陈伟明,具有比较强烈的风险意识。当有了这个想法后,陈伟明花了整整一年来下决心,直到2005 年,开始正式转型网络短片电影。这一年正是中国电影100 周年。陈伟明将自己的转型称为"新媒体之路"。新媒体平台包括网络、手机、公交车、火车、飞机等非传统的院线渠道。
中博的新媒体道路开始于博客电影。2005 年,中博跟博客中国网站合开了博客电影频道,2006 年,中博又开辟了新浪、TOM、土豆等各类网络渠道,累计推出数百部小电影,其中一部分小电影入围或入奖台湾、香港、韩国、美国等各大电影节。
在陈伟明看来,新媒体平台克服了传统平台的种种不足。拿渠道来说,尽管以图片、文字内容为主的网络渠道已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但视频内容的播放渠道中并不存在具有垄断地位的霸主,在图文方面强势的新浪等门户渠道在视频内容上依然是新手。
新媒体平台的上述两大优势,避免了传统电影所面临的渠道和审查风险。另外,新媒体的推广和制作成本又非常低,使得资本敢于进入这个新领域。王中军的华谊兄弟公司是传统电影领域最大的民营影视公司,不过由于风险性较大,风险投资进入比较少,投资大多来自实业界。中博转型新媒体后得到资本的青睐,仅IDG 就投入了四五千万美元。风投在砸下资本的同时,也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商业化进程。
中博的商业模式同国外同行并不同。网络电影发达的韩国,主要靠版权费。网民或网站会向内容提供商支付费用。而在中国,版权意识淡薄,网民习惯了免费。在这种情况下,中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广告。
中博的广告分几种类型,一是植入式的定制广告。电影内容为广告主定制,将广告主的品牌名和产品巧妙地转化为电影元素,诸如电影主人公的道具等。除了产品类厂商的定制外,中博的客户还有一些城市,诸如成都、西安等。再就是电影前后和中间的插片广告。对于第一种广告,由中博来销售,收入完全归中博所有。第二种广告,与中博合作的渠道也可进行销售,收入由中博和渠道方按一定比例分成。此外,在同网吧等渠道的合作中,中博也实现了内容收费。
为了保证电影能顺利卖给广告商。中博播放影片采取的针对渠道受众特点,播放相应的内容。这有利于中博向广告主明晰地描绘受众特点,实现类似分众的精准传播。
在这个商业模式里,陈伟明曾倡导的工业化流程也得到了实现。今年,中博计划推出1000 部作品,这些作品已同各个渠道签了约。为保证合约的履行,中博的每部产品都遵从流程和成本管理。在两年多的摸索中,中博也将触角伸向了小电影之外的视频内容。陈伟明向《英才》记者透露,中博还在拍一些具有广泛实用性的短片,主要为手机视频时代做片源储备。
在这个新媒体平台上,陈伟明担当起了新媒体视频内容产业倡导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