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产业
英才调查
如何激励更有效?
李占舟 日期:
2005-03-02
浏览次数:
775
一个强调发掘人内心的成就欲,激发人全身心投入,摘取胜利果实;一个认定人只会根据结果是奖赏或惩罚采取行动。激励,应当从内而外,还是从外到行动?
智慧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主任黄群慧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石林
自我激励的高成就者有三个主要特点:喜欢设置自己的目标,研究、解决问题,不喜欢寻求别人的帮助或忠告;在选择目标时回避过分的难度,选择能够取胜的最艰巨的挑战;喜欢多少能立即给予反馈的任务,希望尽快知道结果。
强调内心的麦克利兰——成就欲第一位
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内心隐藏着成就欲,但在美国,只有约10%的人受到成就欲的激励,绝大多数人对寻求机遇和挑战抱无所谓态度。大卫·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从这点出发,研究总结出成就激励,尤其是关于企业家们的成就激励理论。
麦克利兰第一次采用系统、客观、有效的方法研究人的高层次需要与社会性的动机。他认为,自我激励的高成就者有三个主要特点:喜欢设置自己的目标,研究、解决问题,不喜欢寻求别人的帮助或忠告;在选择目标时回避过分的难度,选择能够取胜的最艰巨的挑战;喜欢多少能立即给予反馈的任务,希望尽快知道结果。
在发展动机研究和测量方法的基础上,麦克利兰提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成就需要(追求卓越);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并且不受他人控制);亲和需要(建立友好、亲密人际关系)。这三种需要的比重分配,因人而异。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黄群慧指出,对于企业内部来说,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一个企业中,对一般员工,可能更多强调基本的因素,按要求、指令完成任务。中高层创造空间则要大得多,他们最渴求成就感。由于越有挑战性的工作越不易度量,企业中高层的可变薪酬(比如股权激励)占的比例应当比基层大。不同需要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员工的需要与动机有利于建立完整、合理的激励机制。
“一个公司如果有很多具有成就需要的人,那么,公司就会发展很快;一个国家如果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麦克利兰发这番感慨的原因在于,他认为动机可以训练、激发,藉此可提高生产率。黄群慧认为,虽然我们有些企业整天在谈激励,但很多并没有意识到激励是要员工做到“全身心投入”,对工作满意。“对工作满意”的反义词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麦克利兰最大的贡献就是强调只有成就才是真正的激励。随着社会进步,今天人类做的一些工作很可能被机械取代,人类必须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更需要激励。
当前,股权激励令众多民营企业家着迷。黄群慧提醒,股权激励也不可走极端。如果它在激励体系中占的比重太大,就会发生危险。比如安然公司,由于股票期权在经营者收入中占的比例太大,经营者的收入状况大部分与股市状况挂钩,于是经营者就会花心思琢磨如何作假,抬高股价。
谈到对民营企业建立激励机制,黄群慧说:“首先要判断企业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创业阶段,企业领袖应给大家一个前景,建立员工对你的信任。到发展壮大阶段,就要强调制度和规范。等制度建立起来后,要做的是对中高层强调成就,授权。授权本身既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激励,只是分权的前提是权力能够收回。另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想法。对普通员工应注重亲和,培养形象;对接触密的中高层,则要给予信任感,实行权力激励。并且,企业应当创造一些独特的、非物质的激励方式。”
经过强化,一种行为趋于重复发生;要依照强化对象具体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需要采取相应的强化手段;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在行为发生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手段;强化手段上,应以正强化为主。
主张外在的斯金纳——奖惩最重要
穿过火焰的骏马,拉小车满场跑的老虎,做算术的小狗,还有美艳的女驯兽师。在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这些都明星般闪烁。同样真实的是,当时等待每个动物的,要么是食物,要么是皮鞭。斯金纳(B. F. Skinner)与这些密切相关,他的强化理论诞生时,就曾被驯兽师用来训练动物。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人或动物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行为结果有利时,此行为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此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可对行为进行修正。这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其根本目的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所谓“强化”就是为使一种行为未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策略(最常用的是奖励、惩罚)。通过实证,斯金纳总结出强化理论在具体应用上遵循的一些原则:经过强化,一种行为趋于重复发生;要依照强化对象具体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需要采取相应的强化手段;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在行为发生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手段;强化手段上,应以正强化为主。
强化理论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具有突破性,它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通过学习形成,行为怎么发出完全由结果决定,这超越了佛洛伊德本能理论。
师范大学心理系的石林对此指出:“我们生活的社会也应当是奖惩分明的社会,如果奖惩机制设计好,很多社会问题迎刃而解。否则,社会将陷入无政府状态。”只是强化理论一味强调通过外部的奖励、惩罚控制人,完全不考虑思维、情感等因素,十分机械。“具体运用时,其中应当加入马斯洛的多层次需要,因为一个人基本需要满足后,就产生其他层次的需要。”
对于强化理论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石林做如下建议。
首先,奖惩制度很必要,并且要公平,起码按劳取酬。制度执行得公平至关重要,像陈久霖一样自己给自己定很高年薪,对员工惩罚严厉,激励上肯定会出问题。
其次,要选好强化物。高薪未必能留人,奖惩不适会适得其反。不恰当的奖励反而影响人的工作的内在东西。比如,一个孩子喜欢画画,你还奖励,时间长了,反而不喜欢了。因为一旦奖励没有了,他就不做了。奖励把事情的内容削弱了。对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他做错了,你去惩罚,可能你一旦不惩罚了,一旦忽略了,他做错事会更高兴,更上瘾。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文化也是一种强化手段。员工不愿意在这个地方呆了,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受到什么伤害,可能是整个组织的氛围让他不舒服,或许是周围人得不到尊重。最后,要找准员工需求,满足需求,强化需求。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