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产业
英才调查
冯楚军守不住江山
肖鸿扬 日期:
2004-11-01
浏览次数:
1704
出腿者:投资方三九集团
状态:被迫二次创业
教训:股份被稀释,失去控制权
夜已深,冯楚军呆坐在电脑面前,盯着网页,一动不动长达几个小时。似乎突然想到什么,他便伸手在浏览器敲上某个网址,鼠标轻点几下后,屋里又恢复了刚才的寂静,桌上的小茶壶已经被他喝干了,一直没有续上水。
在从网蛙辞去总经理职务以来的两个多月里,有很多夜晚,冯楚军便如此度过。其实在离开网蛙之前,冯楚军就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在线音乐网站的盈利方案,无奈董事会并不支持。所以他选择了离职。两个月来,他东奔西走,白天跑风险投资公司,寻求资金;晚上则端坐在电脑前,打磨自己的在线音乐网站的运作模式。
“网蛙是做得太早了,太超前!”如今冯楚军提及自己当年亲手创立的网站乃是不胜惋惜。超前的代价是四年时间,还有烧掉的1000多万元投资。当时,冯楚军用一纸“提供在线付费下载单曲音乐”的商业计划,拿到了一笔50万美元的投资。于是,在国内网络泡沫达到巅峰时的2000年3月,网蛙音乐正式启动。
但是,网蛙诞生伊始,就面临铺天盖地的盗版网站的侵扰,当时用户在网上付费的消费习惯还没有形成气候,网蛙音乐很难从音乐下载上获得收入。据一位在网蛙工作过的职员说,网蛙每年在音乐下载包月费上的收入只有二三十万元,而为了获得正版音乐授权,网蛙付给唱片公司的版权费也是二三十万元。
此外,由于以华纳为首的5大唱片公司对音乐网站进行授权的工作缓慢,支持力度极其有限,“他们太慢了,网蛙做了四年,而他们今年3月才准备开始授权,”冯楚军叹道。而且,由于版权代理要价太高,网蛙音乐的数据库中只有3000多首国内唱片公司的正版音乐。
就这样,在烧掉第一笔投资之后,原先看起来很美的泡沫迅速迸裂了,投资方看不到盈利的前景,停止了继续投入资金。而冯楚军不得不重新寻找投资,以免网蛙断粮。
他还算幸运,很快找到了新的投资——三九集团,三九以180万元受让原投资方的全部股份,让原投资方“顺利退出”。有了三九的资金支持,网蛙得以继续存活。不过,导致日后冯楚军辞职的隐患其实在当时已经悄悄潜伏下来。
冯楚军与三九的合作,一开始便矛盾丛生。从三九的角度来讲,将网蛙纳入自己的网络产业之中,是推行三九健康网战略的一步棋。但冯楚军发现三九要把自己的企业文化灌输进来时,他觉得自己的抵触情绪不可避免,“网蛙是三九控股的企业,但并不是三九的下属子公司。”
其实还有一层原因,三九的资金进入后,冯楚军等管理层的股份被稀释了,他只有很少的5%股权,而原来管理层占股达30%,换句话说,他失去了对网蛙的控制权。
短信时代的到来,则真正激化了双方的矛盾。三九集团认为,既然音乐下载无法给企业带来盈利,网蛙就必须在运作上有所调整——“短信和更多的增值服务是很好的出路。”在这方面,三九集团与冯楚军对网蛙的价值判断差别很大,“我很清楚,不是来做短信的。”冯楚军坚持这一点。他坦言,之前投资方三九集团给他的压力并不多,但短信出现之后,压力骤增,矛盾迅速增多。
今年3月,以华纳为首的5大唱片公司向部分有侵权行为的中国网站发出了警告,并宣称要在中国启动打击网络音乐非法下载的行动,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盗版音乐网站的末日来临,而这时,网蛙已经树立了自己的“正版在线音乐运营商”品牌形象。 在冯楚军看来,苦苦期待已久的机会就在眼前,网蛙必须重新调整,引入新的投资,才能抓住此次商机。
但是令他失望的是,有十多家投资方都与网蛙接触过,但是最后却没有一家达成协议,其症结便在于大股东三九集团,“三九集团与新投资方对网蛙的价值判断差别很大,双方提出的价格根本没有办法谈到一起,”冯楚军无奈地回忆道。
在无望之后,冯楚军决定辞职,离开网蛙,重新做一家类似的音乐网站。然而真要离开自己亲自创建的网蛙,冯楚军内心也黯然神伤。但最终原始的创业冲动,导致冯楚军下决心离开网蛙,他认为这是自己内心萌发的一种压力,“我是创业者,不愿意被认为是职业经理人。”
不过冯楚军仍然看好网络音乐,“如果能提前一年启动我的方案,网蛙现在将完全是另外一个局面。我要做一家盈利的正版音乐网站,目标是在中国正版的音乐下载市场,要占到60%的份额。”
打江山或许不难,但是,守江山呢?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